德国人的纸箱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德国纸板人看德甲,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快乐杀人的举例

答吴志达,生于香港,1980年代移居美国,在当地谋杀数十人,不少家庭全家被掳走,囚禁于密室之中,迫令女士摆出性感姿势,但最终一一被杀害,现存的录像中常出现婴儿哭泣声。案件轰动美国及香港。
亚伯特费雪,绰号为“发狂的月光杀手”、“Wysteria 狼人”与“布鲁克林吸血鬼”。他是具有恋童癖倾向的美国连环杀手,并对大约300位的受害者作出性侵犯行为,亦杀害了15名幼童。亚伯特在杀害他们后还会肢解与吃下他们的尸体,并有自虐的倾向。
开膛手杰克,英国人。1888年8月7日到11月9日间,于伦敦东区的白教堂一带,以残忍手法连续杀害至少五名妓女的凶手代称。犯案期间,凶手多次寄信到相关单位挑衅,却始终未落入法网。其大胆的犯案手法,经媒体一再渲染,引起当时英国社会的恐慌。至今他依然是欧美文化中最恶名昭彰的杀手之一。
阿明·迈韦斯,德国人,原本职业为电脑技术人员。他因为在互联网联系上一名自愿者,一起安排计划杀死并吃掉他。2002年冬被捕后因为其行为而闻名于世,德国国内更被蔑称为“罗滕堡之食人鬼”或“大屠夫”。入狱后迈韦斯改变为素食者,并志愿协助处理人食人个案及有实行或被同类相食倾向的病人。
酒鬼蔷薇圣斗原名 东真一郎 是一位日本神户市14岁学生,犯行后所用的自称,该名少年在1997年3月至5月间,杀害一名11岁男童和一名10岁女童。这起事件因日本传媒报导错误,所以又被称作“鬼蔷薇”。由于日本司法程序严禁确揭露少年犯的身份,少年的真实姓名没有被传媒公开。犯人的行为血腥残忍,进行包括分尸、破坏尸体、寄送挑战信等凶残犯行。
宫崎勤,日本人。先后绑架、伤害及杀害四名年纪介乎4—7岁的女童,然后拍摄裸照猥亵、奸尸、吃尸、饮血,幻想吃掉女童后会令死去的爷爷复活,几个月后被害女童的家属都收到一只纸箱,里面放著被害女童的骨灰,犯案过程甚至被拍成录影带作为他个人的收藏品。他在1989年因伤害他人身体与谋杀而被捕。律师以心智失常为由想为他脱罪,但未被法官接受。主审法官藤田宙靖前年宣判死刑时表示:“被告为满足变态的性欲而杀害4名女孩和致一名女孩受伤,罪不可赦。”2008年6月17日宫崎勤在东京监狱被问吊,多年来他未曾向受害人家属道歉,反而向治疗师说:“请你告诉全世界,我是一位好人。”
林过云,香港连环杀手、强奸犯,有“雨夜屠夫”之称。他在犯案前为一名夜班的士司机,而案件中受害者均为女性。犯案时多为下雨的晚上,他以的士把目标接载到僻静地方,然后迷晕杀害,进行奸尸并把尸体的性器官部份肢解作为标本,并放在位于土瓜湾贵州街的寓所。林过云涉嫌于1982年2月至7月间杀了4名女子,每一次作案后,他均会为已肢解的人体残肢拍照。于一次冲晒照片时,无意中被冲晒店员工发现相有可疑报警,始将案件揭发。同年8月18日于湾仔一冲晒店被捕。案件于1983年3月3日起开审,林过云起初被依例判处死刑,及至于1984年8月被港督尤德会同行政局赦免,改判终身监禁。
龙治民,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杨峪河镇王墹村人。1983~1985年间,龙治民制造了新中国最大的个人恶性杀人案,在自己家中连杀48人,并将尸体埋在自家院中。他神志正常,无任何精神症状。1985年8月30日,陕西省检察院商洛分院以故意杀人罪,将龙治民夫妇提起公诉。1985年9月20日,商洛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判处二人极刑。二人提出上诉,陕西省高院来人提审后驳回上诉,维持一审判决。1985年9月27日,龙治民夫妇被处决。
德国的风情民俗有哪些?
答德国民俗风情习惯、婚庆葬礼、民族节庆、社交礼仪
走近德国风俗,了解并知道德国人的生活习惯对于去德国学习、工作或者访问的人来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如果事先一无所知,到时免不了会闹出笑话,或者给自己带来不便。所谓 入乡随俗 ,就是这个道理。但怎么才能 随 得好呢?这就要事先有所了解。
*守纪律 讲整洁*
德国人非常注重规则和纪律,干什么都十分认真。凡是有明文规定的,德国人都会自觉遵守;凡是明确禁止的,德国人绝不会去碰它。在一些人的眼中,许多情况下,德国人近乎呆板,缺乏灵活性,甚至有点儿不通人情。但细细想来,这种"不灵活"甚为有益。没有纪律,何来秩序?没有规矩,何有认真?
德国人很讲究清洁和整齐,不仅注意保持自己生活的小环境的清洁和整齐,而且也十分重视大环境的清洁和整齐。在德国,无论是公园、街道,还是影剧院或者其它公共场合,到处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德国人也很重视服装穿戴。工作时就穿工作服,下班回到家里虽可以穿得随便些,但只要有客来访或外出活动,就一定会穿戴得整洁。看戏、听歌剧时,女士要穿长裙,男士要穿礼服,至少要穿深色的服装。参加社会活动或正式宴会更是如此。
*守时间 喜清静*
德国人非常守时,约定好的时间,无特殊情况,绝不轻易变动。德国人应邀到别人家做客或者是外出拜访朋友,都会按点到达,不会让主人浪费时间干等或者不得不提前招待客人。否则的话,就是不礼貌,如有特殊原因无法准时赴约时,都会向朋友表示歉意,并请求原谅。
德国人多喜欢清静的生活,除特殊场合外,不大喜欢喧闹。比方说,许多人虽在城里上班,但却把家安在乡村或者城市附近的小镇,图的就是一个清静。就是那些住在城里的人,也十分注意住宅周围的无噪音。例如,晚上8时至第二天早晨8时不可以演奏乐器、大声喧哗。如果晚上要搞聚会活动,事先要向邻居讲明情况,请求他们谅解,并尽可能安排在周末,尽可能不大声喧闹。否则,受干扰的邻居会十分恼怒,可能会当面提出抗议,个别人甚至会请警察出面干预。
*待人诚恳 注重礼仪*
通常来讲,同德国人打交道没有太多的麻烦。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比较干脆。凡是他们能办的,他们都会马上告诉你"可以办"。凡是他们办不到的,他们也会明确告诉你"不行",很少摆架子,或者给人以模棱两可的答复。当然,人际关系和努力的程度对办事也绝非没有影响。
和西方许多国家相似,德国人比较注意礼仪。两人相遇时,不管认识不认识,也不管在路上,或者办公室、宾馆、电梯等地方,都相互打招呼,问声"您好"。餐馆吃饭时,也要向已就坐的顾客点头问候,真的是"斯文对斯文,礼多人不怪"。朋友见面以握手为礼,告别时亦如此。十分要好的、长时间未见的朋友相见或长期分开时可以相互拥抱。正式场合,仍有男子对女子行吻手礼,但多做个吻手的样子,不必非要吻到手背上。在交往过程中,大多数人往往用"您"以及姓氏之前冠以"先生"或"女士"(也作"夫人"讲)作为尊称。只有亲朋好友和年轻人之间互相用"你"以及名字称呼。对女性,不管其婚否或长幼,都可以称"某女士",但对已婚妇女应以其夫姓称之。
送礼在德国也很受重视。应邀去别人家做客时,一般都带礼物。大部分人带束鲜花,也有一些男性客人带瓶葡萄酒,个别人带一本有意义的书(或者是自己写的书)或者画册之类等。在欢迎客人(如车站、机场等场所)、探望病人时,也多送鲜花。在祝贺他人生日、节日或者婚嫁等时,可寄送贺卡,如送贺礼,则以实用和有意义为原则,而不是以价格高低论轻重。所送之礼物都要事先用礼品纸包好。许多人常在收到礼后会马上打开观看,并向送礼人表示感谢。
在德国和其它西方国家,女士在许多场合下都受到优先照顾,如进门、进电梯、上车等,都是女士优先。男士要帮女士开轿车门、挂衣服、让座位等。女士对此只说声"",而不必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认为对方不怀好意。在同人交谈时,德国人很注意尊重对方。不询问人家的私事(如不问女性的年龄,不问对方的收入等),也不拿在场的人开玩笑。就餐谈话时,不隔着餐桌与坐得较远的人交谈,怕影响别人的情绪。
德国人择偶方式
今天,德国的男女青年有各种机会进行接触,他们或经亲友、同学、同事介绍,或在舞会、旅行等文娱活动中相识,然后经过一番交往的恋爱过程,最终决定结为夫妇。他们享有充分的恋爱自由,这一点同西方现代国家没有什么不同。 不过在择偶方面,德国有一些有趣的风俗。
1.橡树月老
在德国的杜道森林布里德格罗姆有一棵远近闻名的老橡树,人们称它"橡树月老"。关于这棵老橡树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六百多年前,一位王子在与敌人遭遇中遇险,被一位美丽的姑娘救起,王子与姑娘一见倾心,结成良缘。为报答姑娘的救命之恩,王子在森林中种下了这棵橡树。后人羡慕王子的奇遇,纷纷到此观赏,并希望巧识意中人。还真有一些男女通过橡树传递情波,并在树下举行了婚礼。久而久之,老橡树充当起了"月老"的角色。每天都有收信地址为"D-2420杜道森林布里德格罗姆的橡树"的情书被邮递员投进老橡树的树洞中。这些信是公开的,人人都可以拆阅,守候在"月老"身旁的青年男女通过阅读来信,寻找自己的意中人。如找到情投意合者,便可通信联系,约期相会。据说通过橡树月老已使五千多对青年男女玉成佳偶。现在老橡树的故事越传越远,以致其他国家的年轻人为寻找配偶也把情书投寄给这位橡树月老,这种情书每年有八百封之多。
2.棋艺定终身
在柏林西南有个小镇叫希乔贝克,这里的入几百年来都非常热衷于国际象棋活动,并且到了痴迷的程度,连值勤民警的帽徽都被设计成棋盘图案,教堂的塔尖上也安装了一个棋盘来表示风向。人们一早起来,就可以看到用棋盘夹着公文去上班的地方官员。这里的人从小学习下象棋,学校里设有"棋课",以辅导孩子们从小学习下棋。正是由于这一棋俗的缘故,姑娘们在选择配偶时,小伙子棋艺的高低成为一个主要条件,一个小伙子在向姑娘求婚之前必须先同姑娘的父亲对奔一盘。如果小伙子赢了,会受到姑娘全家的热情款待,至于婚事也就十拿九稳了;如果小伙子输了,那么对不起,婚事只有等到棋艺长进以后再说了。
3.白桦树寄深情
在德国波恩,小伙子向心爱的姑娘表达爱慕之情,是通过赠送白掸树这一富有诗意的形式来实现的。每逢春暖花开的季节,小伙子要砍伐一株嫩叶满枝的小白桦树在4月30日或5月1日这天半夜放置在姑娘家的阳台或庭院中,借翠绿的小树来表达自己深深的爱意。每到这一季节,波恩的大街小巷、家家的庭院和阳台都可以看到绿油油的小白柳树。有些漂亮姑娘家的庭院中会同时放着好几棵白桦树。遇此情况,姑娘自会喜不自禁,而送白桦树的小伙子们则只能耐心等待姑娘的回音,不能操之过急。一旦得到姑娘首肯的回音,小伙子就可再赠送给姑娘一枚宝石戒指,姑娘以亲吻表示谢意并接受这枚求爱戒指。过一段时间,当双方深信彼此间情投意合时,便互赠银戒指,表示订婚。到结婚时再互赠金戒指,表示双方的爱情像金子般纯洁。
4.电影择偶
在德国,婚姻管理部门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年轻人解决婚姻问题,其中有一种方法是以拍电影广告的形式帮助一些"待字闺中"的姑娘解决婚姻大事。姑娘们可以在影片中充分展现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尤其是烹调、缝纫、清洁房间等家政方面的特长。一位十分平常的姑娘通过摄影师和导演技巧高超的处理,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往往是一位非
逃出德军集中营
答二战中,德国人将位于萨克森州寇地兹的一座城堡,改造成为“被俘军官集中营”,即寇地兹堡集中营。该集中营戒备森严,守卫人员比战俘多,德国人吹嘘其为“逃不出去的集中营”。
屡逃屡挫奇招百出
为了逃出寇地兹,集中营内的被俘军官们绞尽脑汁,他们偷偷配制集中营大门小门的钥匙,精心描绘逃跑路线图,暗中伪造各种身份证件,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材料,制造逃跑器材。
集中营外的英国军情九处(专门负责营救被俘官兵的特工部门),想方设法用密码与战俘们取得联系,偷偷将出逃工具夹杂在家人寄给战俘的包裹中,送入集中营。
寇地兹堡集中营的守卫确实严密。很少有越狱成功者。据德国人统计,寇地兹堡集中营一共发生130起越狱事件,成功的只有30起,余者全部被抓回。
这些盟军军官并不气馁,失败一次就再来一次,一招不行,就再想新招。
1940年年底,德国人准备把多余的草垫,运到集中营外。
英国军官阿兰灵机一动,告诉搬运草垫的法国军官:“把我夹在两张草垫中间抬出去。”
阿兰的计划居然成功了。两个法国军官把夹着阿兰的一摞草垫扔上卡车,卸到集中营外的一间空屋子里。
几个小时后,阿兰自由了。问题是,他的身上没钱,又不敢向人求助,更不知道怎么才能逃回盟军地盘。
9天后,又累又饿的阿兰实在走不动了,在一座公园里,被德国人重新抓住,送回寇地兹,关了整整三个月禁闭。
另一位出奇招的是皇家空军飞行员多米尼克・布鲁斯。由于身材矮小,布鲁斯被战友们戏称为“半个人”。
1942年9月,德国看守命令战俘们把多余的私人物品装入纸箱,统一存入仓库。
布鲁斯的机会来了。战友们把他“打包”进一只三平方英尺的纸箱,抬进仓库。当天晚上,布鲁斯成功越狱,只在纸箱上留下几行字:“寇地兹的空气实在不适合我,再见了。”
当然,大多数想逃跑的战俘,并没有阿兰式的天赐良机,也没有布鲁斯的优势条件,只能选用一些老套的招数――乔装。
1942年12月28日,法国军官皮热杜,在同伴们的配合下,弄断集中营的保险丝。德国看守立刻派电工进行修理。
皮热杜换上跟电工一模一样的衣服,拎着跟电工一模一样的工具箱,大摇大摆地走向集中营大门。过第一道岗时,平安无事;第二道岗的哨兵喝问口令。皮热杜自知难以蒙混过关,只得举手投降。
不久,军情九处悄悄送进来两只头部的陶土雕像,指示战俘们:德国人夜间点名时,可以用这两个东西冒充两个人。真人躲藏在集中营的某个地方,伺机逃跑。
两个以假乱真的头像,真的起了作用,被“冒名顶替”的英国飞行员杰克・贝斯特,从1943年5月一直躲到1944年4月,只可惜在一年的时间里,也没找到逃出集中营的机会。
德国人表演“仁慈秀”
时间长了,德国看守对战俘们常用的越狱招数已经烂熟于心,可以轻而易举地截获夹在包裹中的“违禁品”,也可以从战俘们的一举一动中察觉出他们的越狱企图,当然,还可以接受好处后,对战俘们的越狱行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1941年年初,一群英国战俘想利用食堂下面的下水道,逃出寇地兹。不过,下水道的出口,开在院墙外的草地上,人一钻出来,容易被哨兵发现。大家决定,贿赂执勤哨兵。
经过三个月准备,七位英国军官和四位波兰军官凑了500马克“贿赂金”,交给当晚执勤的哨兵。随后,11个人趁天黑,钻进下水道,逃出集中营。
没等他们跑远,德国兵追了上来。
原来,那个被贿赂的哨兵,看到战俘们真的从下水道跑了,害怕受到连累,立刻打电话,报告有人越狱。
被抓回来的军官们当然很气愤,但为了不堵死这条“贿赂路线”。他们并没有举报受贿哨兵。
战俘们虽然屡屡逃跑,但是,看守们不会大开杀戒,寇地兹堡集中营是德国人向国际社会作秀的舞台,以此证明,德国人是遵守《日内瓦公约》的。
为了展示“追捕成就”,集中营的看守甚至将没收的越狱器材归拢起来,开了一间“越狱博物馆”。为了丰富展品,那些跑了又被抓回来的战俘,甚至被要求重演,以供德国摄影师拍照留念。
集中营的安全官,甚至专门在战俘营杂志上定期开辟专栏,用没收的物品和拍摄的照片,宣扬德国人对战俘是多么仁慈。
再仁慈的狼也会吃人,再会作秀的纳粹,也有露出凶相的一天。
1944年9月,英国军官辛克莱尔试图翻越集中营围墙逃跑时,被看守发现。呼喝声引来其他战俘围观,辛克莱尔拒绝从墙上下来。气急败坏的看守当然不能容忍自己的威严在众战俘面前被挑战,便向辛克莱尔开枪,辛克莱尔当场死亡。
辛克莱尔之死,引起舆论轰动,连一些德国媒体也在议论,说集中营的看守对那些放下武器的军官“不够绅士”。为了堵住舆论之口,德国看守以全套军礼将辛克莱尔下葬,棺木上覆盖英国国旗,葬礼上鸣枪七响。
战后,辛克莱尔被盟军授予“优异服役勋章”,成为唯一一位因越狱而受表彰的军人。
终极越狱工具
跑出去不是不认识路,就是被抓回来,成少败多的越狱行动,让战俘们很伤脑筋,两位英国飞行员为了避免再次失败,决定制造一件“终极越狱工具”。
杰克・拜斯特和比尔・古德芬奇计划,就地取材,自制一架滑翔机,从寇地兹堡内的小教堂屋顶起飞,逃出集中营。起飞用的“跑道”,可以用桌子拼成,动力使用“牵引系统”,将装满水泥的金属浴缸扔下教堂,巨大的下坠力量,可牵引滑翔机加速至每小时50公里,完全可以升空滑翔。
二人开始动手。他们悄悄把教堂屋顶的小阁楼改造成秘密工作间,床板、木箱甚至硬纸壳,成了制造材料。为了防止德国人发现。战友们轮流给两位飞行员放哨,一位机械师甚至给他俩制作了一套“电子报警系统”。
最终制造完成的滑翔机长6米、翼展9,75米、重109公斤。可乘坐两人。机翼是用地板条做的,机身蒙布用的是集中营发的蓝白色睡袋。战俘们还将小米粥煮得黏黏的,用来堵住蒙布上大大小小的裂缝和漏洞。
可惜的是,杰克和比尔还没来得及使用“终极越狱工具”。战争就结束了。据专家测算,这架“寇地兹堡滑翔机”,确实具备飞翔能力。
德军逃出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德国人的纸箱》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791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