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德年是谁﹞元大德甲午年是哪一年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元大德甲午年是哪一年,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关汉卿是什么人 关汉卿 的生平事迹有哪些

关汉卿是什么人,关汉卿这个人是元代非常著名的杂剧作家,被人们称之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由此可见关汉卿的影响力有多大了,但大家对于这个人的人认识和了解也仅限于此吧,如果要说其他关于他的事情或许很多人就不知道了,所以这里我们就来具体谈谈关汉卿关汉卿 - 人物概述
关汉卿是中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作家,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和前期剧坛的领袖。在元杂剧作家中,他创作年代最早、作品最多、影响最大。他以字行,号已斋叟,大都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主要活动在大都一带。其户籍属太医院户,但尚未发现他本人业医德记载。关汉卿交游甚广,与书会才人、青楼艺伎均有交往,时相切磋,同时他又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歌善舞,这对他的戏剧创作大有裨益。
关汉卿
作为在金元易代之际沦入市井间的落魄文人,关汉卿长期混迹于行院勾栏,这既培植了他倜傥风流、桀骜不驯、狂放不羁的个性,“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析津志》),又使他充分接触下层社会,对被压迫者的不幸遭遇感同身受。他还亲自参与演出,“躬践排场,面敷粉墨”,获得了丰富的舞台体验,这使他的戏剧创作更具有当行本色。
关汉卿 - 生平事迹
有关关汉卿生平的资料缺乏,只能从零星的记载中窥见其大略。据元代后期戏曲家钟嗣成《录鬼簿》的记载,“关汉卿,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已斋叟”,“太医院尹”别本《录鬼簿》作“太医院户”。关于关汉卿的籍贯,有大都(今北京市)(《录鬼簿》)、解州(在今山西运城)(《元史类编》卷三十六)、祁州(在今河北)(《祁州志》卷八)等不同说法。查《金史》或《元史》均未见“太医院尹”的官名,而“医户”却是元代户籍之一,属太医院管辖。因此,关汉卿很可能是属元代太医院的一个医生。《拜月亭》中,他有一段临床诊病的描写,宛若医人声口,可以作为助证。
元末朱经《青楼集·序》载:“我皇元初并海宇,而金之遗民若杜散人、白兰谷、关已斋辈,皆不屑仕进,乃嘲弄风月,流连光景。”杜散人即杜善夫,是由金入元的作家,白兰谷即白朴,金亡(1234)时才8岁,估计关汉卿的年代同他们接近,也是由金入元的作家,关汉卿今存〔大德歌〕10首,“大德”是元成宗的年号
(1297~1307),上距金亡已70年左右。由此可以推断出关汉卿约卒于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以后,他的生年,估计在1220年左右。《录鬼薄》作者钟嗣成称关汉卿为“前辈已死名公”,说“余生也晚,不得预几席之末”。《录鬼簿》成书于1330年,故将关汉卿卒年定在1300年左右,当去事实不远。
关汉卿
南宋灭亡(1279)之后,关汉卿曾到过当时南方戏曲演出的中心杭州,写有〔南吕一枝花〕《杭州景》套曲(中有“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句)。还曾到过扬州,写曲赠朱帘秀,有“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句。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勾栏伎艺的戏曲家,《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代臧晋叔《元曲选·序》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关汉卿在元代前期杂剧界是领袖人物,玉京书会里最著名的书会才人。据《录鬼簿》、《青楼集》、《南村辍耕录》记载,他和杂剧作家杨显之、梁进之、费君祥,散曲作家王和卿以及著名女演员朱帘秀等均有交往,和杨显之、王和卿更见亲密。
关汉卿 - 创作生平
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关汉卿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的剧作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既有皇亲国戚、豪权势要葛彪、鲁斋郎的凶横残暴,“动不动挑人眼,剔人骨,剥人皮”的血淋淋现实,又有童养媳窦娥、婢女燕燕的悲剧遭遇,反映生活面十分广阔;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无情揭露,又热情讴歌了人民的反抗斗争。慨慷悲歌,乐观奋争,构成关汉卿剧作的基调。
关汉卿
在关汉卿的笔下,写得最为出色的是一些普通妇女形象,窦娥、 *** 赵盼儿、杜蕊娘、少女王瑞兰、寡妇谭记儿、婢女燕燕等,各具性格特色。她们大多出身微贱,蒙受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 *** 和迫害。关汉卿描写了她们的悲惨遭遇,刻画了她们正直、善良、聪明、机智的性格,同时又赞美了她们强烈的反抗意志,歌颂了她们敢于向黑暗势力展开搏斗、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奏出了鼓舞人民斗争的主旋律。关汉卿是位伟大的戏曲家,后人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
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
关汉卿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是元杂剧中最杰出的作者。1958年被喻为与达芬奇拥有同样地位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元成宗铁穆耳传:次子为储母宠得位,不事朝政好大喜功
元成宗,又称完泽笃皇帝,名铁穆耳。是世祖之孙。父皇太子真金,母徽仁裕圣皇后,弘吉烈氏。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生,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卒。终年43岁。公元1294~1307年在位。
一、次子为储母宠得位
铁穆耳的父亲真金,是元世祖忽必烈的次子。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而立之年的真金被立为皇太子,但他对忽必烈重用阿合马等权臣不满,与忽必烈有很深的隔阂。至元二十二年,因被诬阴谋夺位,真金忧郁而死,这时铁穆耳已长大成人,率兵平定乃颜余党的叛乱,镇守北部边境。真金之死,对年逾古稀的忽必烈打击很大,使他在重新确定继承人的问题上格外慎重,一拖就是8年。一直到1293年,忽必烈正式册封孙子铁穆耳为皇太子,授与他皇太子宝玺,并派宠臣玉昔帖木儿辅佐铁穆耳,坐镇北境。
至元三十一年正月,元世祖忽必烈病逝,各宗室诸王会集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议立新君。铁穆耳得到使臣禀报,奔赴上都。此时,虽说祖父生前指定他为皇位继承人,但如不经过参加忽勒台(诸王大会)的诸王、贵戚的推选,就不能继位,而且大哥甘麻剌常年在漠北领兵,镇守要塞,拥有较大的势力,又是忽必烈长孙,继承皇位也有充分理由。几天后,不甘心帝位旁落的甘麻剌也匆忙赶到上都,并得到了一部分诸王、大臣的拥护。但他们的母亲伯蓝也怯赤(阔阔真)向着幼子铁穆耳,决定拥立铁穆耳。她取得了重臣玉昔帖木儿和伯颜的支持。
至元三十一年四月,由伯蓝也怯赤主持忽勒台大会,选举新皇。玉昔帖木儿对甘麻剌施加压力,甘麻剌见势,料定不是弟弟的对手,忙表白愿为新皇效力,仍领兵镇守漠北。与此同时,伯颜得到中书右丞相完泽、平章不忽木的支持,手执长剑,声色俱厉地宣读先王遗诏,力陈铁穆耳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众人胆颤心惊,不敢反对。四月十三日,在诸王、大臣的簇拥之下,铁穆耳登上皇位,是为成宗。这时他30岁。
二、内承祖制外修友邻
成宗是在权臣和母后的拥戴下登上皇位的。在用人方面,他基本上保留了世祖晚年当政的原班人马。世祖晚年起用的中书右丞相完泽和平章政事不忽木仍任原职,朝中之事,成宗一般他们二人的意见。辅佐登极的伯颜和玉昔帖木儿分别被授予太傅、太师之职,但不久二人相继去世。
为了争取蒙、汉儒臣的拥戴,成宗下诏崇拜孔子,在京城建起孔子庙学,选名儒雅士担任学官。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起用深受儒学熏陶的哈剌哈孙担任中书左丞相,大德七年,完泽去世,哈剌哈孙继任为中书右丞相。
成宗在任用蒙、汉儒臣的同时,也学着祖父的样子,用色目官员管理财政。上台后几年政治相对稳定。
在对外问题上,成宗即位后下令停止对外用兵,恢复与周围各国的睦邻关系。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四月,成宗派礼部侍郎李b等人诏谕安南,敦睦国交。大德三年,他又遣普陀山住持和尚宁一山乘商船出使日本,此后,元朝与安南、占城之间,使节往来不绝,中日双方的民间贸易也比较活跃。成宗当政期间,元朝与缅甸的关系十分密切,大德元年,成宗册封普哇拿阿迪提牙为缅甸国王,又在缅甸与云南之间,开辟了驿路。
元朝前期,诸王叛乱一再发生,忽必烈虽成功地平定了阿里不哥、乃颜等人的叛乱,但在西北边境,察合台汗国的海都、笃哇等人长期与元朝中央政府为敌。
面对叛军咄咄逼人的攻势,立即派叔父阔阔出、驸马阔里吉思等人驻防西北,抵御叛军,双方一再发生战争,互有胜负。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在笃哇的扶持下,海都的儿子察八儿继承了察合台汗国的汗位。在元朝军队的重创之下,笃哇、察八儿与中央政府和解。大德七年秋天,笃哇、察八儿派使臣抵达元廷,请求双方罢兵,通一家之好。成宗接受了他们的请和要求,下令在元廷与笃哇、察八儿辖区之间设立驿站,以便利双方使臣往来。成宗与西北诸王的和解,结束了长达40多年的皇室内争,重振了中央君主在西方诸汗国中的宗主地位。成宗还遣使臣与笃哇派出的使臣一同前往波斯,向新即位的伊利汗完者都(合儿班答)通告双方恢复和平的消息。大德九年五月,完者都将这一事件郑重地函告法兰西国王腓力四世和英吉利国王爱德华一世。
元代状元都有哪些?元朝历代状元大全
> 张起岩 ,历城人。字梦臣,号华峰。生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卒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元延二年(1315)左榜状元。授集贤修撰。转为国子监博土,升监丞,进为翰林院侍制,兼国史院编修官。历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中书省参议,官至翰林院侍讲。> > 至元三年(1337),出为南台侍御史,入中台,出任燕南廉访使。打击豪富,不容放贷害人、称霸作恶。贫穷百姓凭张起岩作主而吐怨忿之气。> > 至正元年(1341),升任南台中丞、进为翰林承旨。张起岩奉诏修撰辽、金、宋史。任国史院总裁官。累迁至荣禄大夫、翰林承旨学士。> > 张起岩幼从父学,其父为四川行省儒学副提举。他学有所成,经察举为福山县学教谕。由于他熟悉金代、典故,且历史知识渊博,故总裁《三史》。编修时,据理审定、深厚醇雅,论证充足。辽、金、宋《三史》修成。后上书辞官归里。卒于乡里,谥文穆。> > 张起岩博学多识,刚毅果断,待人以诚。著有《华峰漫稿》、《华峰类稿》、《金陵集》,书迹有《赠季境诗》。> > > 忽都达儿 ,又名护都达儿,捏克解氏,居沣阳。字通叟。> > 生于元元贞二年(1296),卒于元至正九年(1349)。元延五年(1318)右榜状元。授秘书监著作郎。> > 《元史》纪第二十六卷仁宗之三中记载:“三月戊辰,御试进士,赐忽都达儿、霍希贤以下五十人及第、出身有差。”《元史》“选举志一”中记载:“延五年春 三月,廷试进士护都达儿、霍希贤等五十人。”据此可知忽都达儿为该科右榜状元。登第后,任秘书监著作郎,改任湖广行省员外郎。> > 至治三年(1323),任南台御史,改任江浙员外郎,累迁饶州路同知,衡州路同知,升济南路总管。> > 至正九年(1349),任婺州路总管,随即卒。> > 泰不华 ,又名泰普化、达普化,伯牙吾台氏,居台州。字兼善。生于元大德八年(1304),卒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元至治元年(1321)右榜状元。授集贤修撰。> > 泰定元年(1324),历任秘书监著作郎,奎章阁典签,南台御史,拜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时御史大夫脱欢,仗势欺人、贪婪暴戾。泰不华上疏弹劾,脱欢被罢官。后任泰不华为河南佥,移淮西、江南宪佥。> > 至正元年(1341),泰不华升绍兴路总管。任职期间,他革除吏弊,令民自实。均赋役、讲礼教、兴仁让,使越地民俗大为开化。后泰不华 *** 入史馆,修 辽、金、宋史。修成升为礼部尚书。至正八年,方国珍等作乱,招降而不受,势益暴横。至正九年,诏泰不华察实以闻。至正十一年,因泰不华知晓贼情,授浙东宣 慰使,提督元师分兵于温州,夹攻贼。泰不华以火攻,使贼连夜逃走。至正十二年,又在海上讨伐。方国珍行骗而泰不华被害身亡。谥忠介,封魏国公。> > 泰不华崇尚气节,不随俗浮沉。工书文。著有《复古编》十卷。> > 宋本 ,大都(今北京)人。字诚夫。生于元至元十八年(1281),卒于元元统二年(1334)。元至治元年(1321)左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 宋本自幼聪颖出众,日夜苦读经史以图贯通。曾随父学性命义理,造诣日深。他擅长古文,辞必自撰,峻洁刻厉。40岁才随父从江陵返回燕地。在至治元年,得中 状元。> > 泰定元年(1324),宋本任监察御史。首先,他弹劾逆臣铁失的党羽枢密副使阿散。其次,弹劾太常失典守职。又弹劾中书宰执误 机务不至中堂。后调国子监丞。当时蒙古千户抢夺民女而廷官庇护不问。宋本激昂愤恨,为民伸冤,后移兵部员外郎。泰定二年,宋本转中书左司都事。他为弃军纳 妾逗挠军期的尚书,在廷上与枢密副使针锋相对争辩。声言应依法治罪,不能加官,令枢密副使怒而不敢言。泰定三年,将拟诏给宋本看,要给被宪台夺官者晋升。 宋本理辩不可。次日诏准晋升,宋本托病不出。宋本于泰定四年升任礼部郎中。> > 天历元年(1328),宋本升吏部侍郎。天历二年,改任礼部侍郎。> > 至顺元年(1330),宋本进奎章阁学士院任供奉学士。至顺二年,他出任河东廉访副使,升礼部尚书。次年,上书谏皇后废大明殿贺。> > 元统元年(1333),充经筵讲官,出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将行,又任奎章阁学士院承制学士。元统二年,转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监祭酒。冬十一月卒,谥正献。> > 宋本持论坚正,谨慎自持。著有《至治集》四十卷。> > 李黼 ,颖州(今河南阜阳)人,字子威。生于元大德二年(1298),卒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元泰定四年(1327)左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 撰。泰定五年,代祠西岳。后改任河南行省检校官。迁礼部主事,充监察御史。出任江西行省郎中。充国子监丞,升宣文阁鉴书博士兼经筵官。李黼受命巡视河渠, 根据河底淤泥高出地面,提出按故迹修浚。后历任秘书太监,礼部侍郎,外调授江州路总管。> > 至正十一年(1351),李黼总管九江。盗 起,攻陷城多处,造船企图南攻。李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壮,分守要害。以忠义激励士气。至正十二年,贼犯,诸守官逃。李黼身先士卒,大呼陷阵。以长木、 铁锥沿岸设置刺盗船不得动。遂授李黼江西行省参政,行江州等路军民都总管。盗势盛,其余守臣弃城而逃,惟李黼独守孤城,亦无援兵。临战之时,江州平章政事 也逃。黼登城布战,张弩射敌。盗绕其他城门而人。巷战,李黼知力不敌,挥剑叱盗大呼:“杀我,毋杀百姓!”盗自背后来,刺黼落马。李黼与从子俱骂贼而死。 百姓闻之,哭声震天。葬其于江州城东门外。追赠摅忠秉义效节功臣、资德大夫、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陇西郡公、谥忠文。立庙江州,赐额“崇烈”。> > 笃列图 ,捏古氏,居永丰。字敬夫。燕山(今属河北)人。生于元皇庆元年(1312),卒于元至正八年(1348)。元至顺元年(1330)右榜状元。> > 笃列图父辈原来居住在燕山,后来迁徙到永丰。其父叫卜里也秃恩,在潜邸跟从文宗,官至靖江路总管。笃列图考取蒙古、色目人榜状元后,历任江南行台监察御 史,御史中丞等职,按治理规章惩治不法之事,无丝毫懈怠。按规范礼制检点作为,下令去除不合制度的作为。没有不被笃列图一身正气所震慑的。人们见他谨慎清 正且不张皇,敬服他的威严。说道:“小心,别犯事落在捏克家状元手里!”不久,诏拜为南台御史,回京上任。笃列图为官尽职尽责,正义凛然。> > 笃列图工书法。明朝人陶宗仪著《书史会要》中称笃列图善书大字。> > 同同 ,蒙古人,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字同初。生于元大德六年(1302),卒年不详。元元统元年(1333)右榜状元。> > 同同之祖为玉速歹儿,其父为玉速帖木儿。籍贯在真定路,出身在录事司之侍卫军。属蒙古部族那歹氏。> > 同同在大都应乡试,得中第四名。后参加会试得第23名。廷试终于夺得蒙古、色目人榜第一名,时年32岁。官封承务郎。与汉、南人榜状元李齐同登科。> > 《同初铭为同同待制作》一诗写道:“天高地下、万物散珠。礼制有定,其象可模。念彼厥初,同此一善。太和块北,庶汇万变。山川草木,发生于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 李齐 ,祁州蒲阴(今河北博野)人。字公平。生于元大德五年(1301),卒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元元统元年(1333)左榜状元。> > 李齐年少家贫,勤奋求学,工于辞章。应试得中汉、南人榜进士第一名后,授承务郎。历官佥河北淮西行省廉访司事,移知高邮府。为政有声名。> > 至正十年(1350),盗突然闯入府驿站,掠12匹马而去。李齐奋起,追而杀之。至正十一年,州民秦观保造兵仗武器,企图进行抢劫掠夺。被李齐抓获诛 杀。至正十三年,张士诚作乱破泰州城。河南行省派遣李齐前往招安,被张士诚扣压。久而久之,贼内讧,李齐得以返回。不久,张土诚又起事,杀参知政事赵琏, 劫财掠民,攻破兴化。使李齐出守甓社湖。张士诚攻破高邮城,李齐回救,遭贼闭门相拒。皇诏凡叛逆者赦之。张士诚声称:“李知府来,乃受命。”李齐受命于行 省,前往,一到便被下狱。张士诚本无降意,故意拖延,官军攻城。贼以李齐为质,让他下跪。李齐叱道:“吾膝如铁,岂肯为贼屈!”张士诚怒而强扼使其跪,李 齐挺立而被拉倒,继而被捶碎膝而后剐死。人们论道元科举三魁:泰不华没于海上,李黼陨于九江,李齐死于城上,皆不负所学。
“南坡之变”是何事?元朝为何从此由盛转衰?
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铁穆耳病逝于大都(今北京)。因为成宗的皇太子德寿早亡,也没有其他儿子,所以成宗皇后卜鲁罕趁机掌握了朝廷中枢大权。她勾结中书左丞相阿忽台等,密谋立元世祖之孙、镇守河西的安西王阿难答为新帝,自己则以太后之尊,继续操纵朝政。
元成宗次兄答剌麻八剌之子海山,在父亲去世后,被成宗收养,视同己出。大德三年(1299年),成宗命海山出镇漠北,平息窝阔台后王海都的叛乱。大德八年(1304年)封其为怀宁王,镇守漠北元朝祖地。海山之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则被安排前往父亲答剌麻八剌旧封地怀州(今河南沁阳),奉养居住在怀州的母亲、答剌麻八剌的正妻答己。
成宗去世后,中书右丞相哈剌哈孙反对皇后卜鲁罕迎立安西王阿难答,秘密遣使者北迎漠北的海山,南迎居住在怀州的爱育黎拔力八达,邀请他们前往大都,汇集诸王,夺取大位。
爱育黎拔力八达所处的怀州离大都较近,得报后疾驰入大都,并在老师李孟、右丞相哈剌哈孙、母亲答己的协助下,发动政变,杀死左丞相阿忽台,囚禁成宗皇后卜鲁罕、堂叔安西王阿难答,控制了大都局势。
原本在政变成功后,答己的意思是要小儿子爱育黎拔力八达立即继位的,但爱育黎拔力八达自幼跟随儒学大师李孟熟读儒家经义典籍,对于汉家礼仪制度十分推崇,并不想越过兄长海山的帝系伦序。于是,在掌握了大都局势后,他派人赶往漠北,迎接兄长海山南下大都,继承皇位。
大德十一年(1307年)五月,海山南下,正式就任元朝新帝,即元武宗。武宗感激弟弟的拥立之功,于是在母亲答己的见证下,册封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其实是皇太弟,蒙古人汉化不深,分不清皇太子、皇太弟的区别,一概以皇储论之),约定了日后皇位传承顺序:兄长武宗死后,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爱育黎拔力八达死后,让武宗的儿子继位;武宗儿子去世后,再把皇位传给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儿子。
因为爱育黎拔力八达即元仁宗,所以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的皇位传袭之约也叫“武仁之授”。
元至大四年(1311年)正月,元武宗海山去世。按照约定,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即元仁宗。仁宗没有即位前,确实是按照儒家礼仪制度约束自己,决心与兄长武宗善始善终,兄终弟及,子孙互相承袭帝位。但是登基后,面对皇权的至尊无上,仁宗也不能免俗,逐渐动摇起来,在儿子和侄子中摇摆不定,迟迟没有决定皇储归属。
已经贵为皇太后的答己,觉得格稍显懦弱的仁宗及其子硕德八剌更好控制,不想把皇位传给为人果毅坚韧的另一个孙子、武宗之子和世剌,所以联合自己宠幸之臣铁木迭儿、失列门等,不断唆使他们向仁宗奏请立亲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让武宗之子和世㻋、图帖睦尔远赴藩地,离开权力中枢。
仁宗在母亲的不断压迫下、以及自己的私心作祟中,终于违心地违反了和兄长武宗的“武仁之授”约定,在延祐二年(1315)十一月将武宗长子和世瓎封为周王,变相剥夺了他的皇位继承权。
延祐三年(1316)三月,和世㻋被仁宗下诏迁往云南就藩。在赴云南途中,和世㻋会合了父亲武宗的旧臣,在延安发动兵变,联合陕西行省左丞阿思罕等武宗老臣,出兵叛乱。但是起事不成,很快被仁宗派兵镇压,和世㻋仓惶逃亡西域察合台汗国躲避,居住在金山(阿尔泰山)。
平定了侄子的反抗后,仁宗于延祐三年(1316)十二月正式册立亲儿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将皇位牢牢控制在自己一系手中,并把武宗次子图帖睦尔流放海南岛琼州,以消除隐患。
仁宗对于皇太后答己,事事奉命、惟谨惟孝,所以答己可以肆意摆布朝政,逼迫仁宗更立太子就是明证。她为了控制朝政,提拔了贪鄙不法的私党铁木迭儿、失列门等人,结党营私,使得元朝政局紊乱,埋下了日后动乱的种子。
元延祐七年(1320)正月,仁宗去世,答己趁皇太子硕德八剌尚在服丧期间,私自将铁木迭儿升为中书右丞相,把持了大权。铁木迭儿联合其党羽,肆意操控朝政,诛杀了多名在仁宗时期不肯依附自己的大臣,排斥异己,大树己党,联合答己控制朝政。
三月,服丧已满的皇太子硕德八剌在祖母答己的主持下,正式继位,即元英宗。英宗尊奉祖母为太皇太后,恭敬尊荣,一如仁宗时期。答己很是得意,觉得可以像控制儿子一样继续控制孙子,继续掌握权力。
但是英宗外表柔弱,内心却刚毅坚定,做皇太子时就对祖母擅权结党之事极度不满,只因尚未继承大位,只能暗暗忍耐。等到自己即位后,便决心消除祖母一党的掣肘,加快集中权力的脚步。这样,祖孙两人就产生了巨大的利益冲突,并愈演愈烈。答己这才知道这个孙子心性坚毅有主见,绝不是柔懦易制之人,因此深为后悔。
延祐七年(1320)五月,英宗即位不过两个月,就发动对于答己一党的攻击。他先是任命自己的心腹、开国功臣木华黎的后代拜住为中书左丞相,掌握了部分朝权,然后以“谋逆废立”的罪名,将祖母的宠臣:岭北平章阿散、中书平章哈律、徽政使失列门等逮捕下狱,并全部诛杀,大大打击了气焰嚣张的答己一党。经过此事,答己和英宗祖孙间的矛盾趋于白热化,不可调和。
元至治元年(1321年),英宗把皇后的哥哥铁失封为光禄大夫、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负责保卫自己的安全。英宗视铁失为心腹,与拜住一样信任。
八月,英宗对铁木迭儿加以敲打,令其不得“蒙蔽太皇太后,专权恃宠”,还警告说:“卿年老,当自爱”。而铁木迭儿拒不接受英宗规劝,和太皇太后答己沆瀣一气,继续对抗年轻的英宗,史称“其党布列朝中,事必禀于其家”,给英宗的执政制造了巨大障碍。
英宗早就想把铁木迭儿加以重处,但是因为太皇太后答己的袒护,一直不能如愿,只能慢慢周旋,以图将来。
铁木迭儿为了自保,也在积极寻找更多的同党。英宗的新宠之臣铁失因此被铁木迭儿看中,加以拉拢,并厚加贿赂。在铁木迭儿的重利引诱下,与太皇太后答己的推波助澜下,铁失不由自主地加入了后党,并拜铁木迭儿为义父。铁木迭儿则推荐铁失为御史大夫,结成了共同利益体。但起初铁失并不认同答己和铁木迭儿的争权夺利之举,认义父可以他们对抗英宗则万万不行,仍然自视为英宗的忠臣。
元至治二年(1322年),在激烈的斗争中,拜住在英宗授意下,弹劾铁木迭儿私下购买民田,并贿赂官员,假冒田地卖给寺庙,矫诏出户部国库款六百五十万贯给作为田款。在其中铁木迭儿及御史大夫铁失等犯有“蒙蔽皇帝、贪墨巨万”的贪墨和欺君之罪。又弹劾铁木迭儿收受贿赂,为杀人罪犯减免死罪,知法犯法。
英宗借机命御史台详细审问,将拜住所弹劾之事穷追到底。御史台经过审讯,完全证实了拜住所奏,于是英宗将涉案其他铁木迭儿党羽全部判处死罪,但没有立即未治铁木迭儿父子之罪。
对于牵扯其内的御史大夫铁失,因为英宗视其为自己的宠臣,没有惩处,只是严厉斥责后,罚俸降职了事。不久又让他领左右阿速卫,继续担任自己的亲卫大臣。
经过英宗一系列打击,铁木迭儿威风不再,党羽零落,但是当时太皇太后答己尚在,英宗不得不顾及祖母的影响,于是暂时放过了铁木迭儿。铁木迭儿从此抱病、怏怏不出,再也没有之前的跋扈。八月,因为心中惊恐,及心气郁积成疾,铁木迭儿暴死于家中。
元至治二年(1322年)九月,失去了重要盟友的太皇太后答己,也在大权旁落的无奈中病倒。虽然英宗在礼制待遇上没有丝毫怠慢失礼的地方,对于祖母始终奉养周全。但是在权力争斗中,亲情还是轻如鸿毛,失去权力操控权的答己,很快病重,并在当月去世。英宗将她隆重安葬,追上谥号昭献元圣皇后,升祔祖父元顺宗答剌麻八剌之庙(答剌麻八剌顺宗的庙号,是武宗海山即位后追尊的)。
在铁木迭儿病死,太皇太后去世后,英宗终于摆脱了这两座压制自己很久的大山,可以毫无顾忌地展开朝政改革,革除弊政,推行新政的计划。
元至治二年(1322年)十月,英宗正式任命拜住为中书右丞相,并虚置左丞相不设,以示对拜住的重视,任用他主持新政,开展雷厉风行地改革。其主要内容有:减轻赋役,重农抑商,裁减冗官,启用汉族儒臣等。并颁行《大元通制》,统一了此前混乱的法令规章。
在开展新政的同时,英宗也对死去的权奸铁木迭儿及其同党加以清算。至治二年(1322年)十二月,铁木迭儿的儿子、宣徽院使八思吉思被以“贪赃枉法”的罪名逮捕,并立即处死。至治三年(1322年)二月,铁木迭儿死党、同佥宣政院事囊加台因之前的矫诏私购土地案被旧事重提,下狱诛杀。六月,监察御史盖继元、宋翼上奏英宗,称铁木迭儿“奷贪负国,生逃显戮,死有余辜”,于是英宗下诏,斥责铁木迭儿“贪蠹无厌”,下令追夺其官爵及封赠制书,推倒他及其父祖三代的墓碑。
至治三年(1322年)七月,铁木迭儿仅存的儿子、治书侍御史锁南被革职罢黜,并籍没铁木迭儿所有家资。自此,铁木迭儿的残余党羽中,只有铁失的地位最高。
在不断加大对于铁木迭儿一党的打击中,由于逐渐披露出来的罪行,使得英宗对于这个死去的权臣憎恨与日俱增,心中的怒火不可抑制。因铁木迭儿父子或死或废,使得没有明确打击目标的英宗无处发泄,开始把怒火倾倒在其他与铁木迭儿有关联的大臣身上,其中作为铁木迭儿义子的御史大夫、忠翊亲军都指挥使、左右卫阿速亲军都指挥使铁失,更是首当其冲,多次被英宗训斥,渐渐有失宠的迹象。英宗甚至有推翻之前对于铁失阿附铁木迭儿赦免不究的意图,隐隐露出追查其过失的态度。这使铁失大为惶恐。
至治三年(1322年)七月,惶惶不可终日的铁失为了摆脱困境,于是以重金贿赂英宗亲近的番僧,让他们以“国有大厄”为名,劝英宗兴法事禳灾,并大赦天下,以保平安,同时自己也好在趁机大赦中脱困。英宗此时驻跸上都,确实心绪不宁,准备同意做法大赦。但是右丞相拜住却认为这是“惧诛者”们所耍的把戏,其目的不过是借机脱罪,于是坚决阻止了英宗的决定,并怒斥诸番僧说:
“你们不过是贪图财物金帛,还想包庇有罪吗!”
铁失等人知道了拜住的话后,误把其中“有罪”理解为英宗即将再次展开打击铁木迭儿余党的前兆,认为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绝望之下,一不做二不休,决定暗中联合对于英宗和拜住开展新政而遭受利益损害的部分蒙古、色目贵族,铤而走险,利用自己还掌握皇帝亲卫军队的条件,抢先发动政变,弑杀英宗,以求逃脱惩处。
为了保证政变成功后,自己富贵权势不减,铁失等人事先派出死党斡罗思,远赴漠北,向镇守漠北的元裕宗真金(即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太子;元显宗甘麻剌、元顺宗答剌麻八剌、元成宗铁穆耳三人之父,未及即位便去世了。裕宗是成宗继位后,给父亲真金追尊的庙号)长孙、晋王甘麻剌之子、嗣晋王也孙铁木儿密报杀害英宗的计划,并声称成功后拥戴晋王为新皇帝。斡罗思赶到晋王驻跸地方的时候,是至治三年(1322年)八月初二。
当也孙铁木儿听到斡罗思亲口说出铁失等人的弑君计划,并想拥戴自己为帝的惊天消息后,不由得惊怒万分。随后,清醒过来的也孙铁木儿厉声责骂斡罗思说:
“混账!你们想让我谋害皇侄么!”
立即将斡罗思拿下,并派自己的亲信别烈迷失立即出发,日夜兼程赶往上都,想要向英宗告警。不过时间已经耽误,大祸即将发生。
元至治三年(1322年)八月初五,英宗和拜住自上都启程返回大都,护卫的军士依旧是铁失所掌握的阿速卫。此时铁失经过密谋,已经聚集了大批同党,包括:知枢密院事也先铁木儿、大司农失秃儿、前中书平章政事赤斤铁木儿、前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完者、前治书侍御史、铁木迭儿之子锁南、铁失之弟宣徽使锁南(与铁木迭儿之子同名)、典瑞院使脱火赤、枢密副使阿散、佥书枢密院事章台、阿速卫军士秃满,及宗室诸王按梯不花、孛罗、月鲁铁木儿、曲律不花、兀鲁思不花等,包括铁失在内一共十六人,做好了政变准备,等待时机,顷刻间就要发动。而英宗和拜住却对即将到来的危险浑然不觉,一步步走向没顶之祸。
八月初五当天,英宗大帐走到南坡(上都西南三十里,今内蒙古正蓝旗)时,驻跸于此。当夜,铁失等人趁英宗就寝后,以阿速卫士作为内应,冲入寝殿,首先将在外殿值守的拜住乱刀砍死,然后冲入内帐,由铁失亲自下手,挥刀将英宗弑杀在卧榻上。英宗遇弑时,年仅二十一岁。
铁失弑杀英宗后,将搜出的皇帝玉玺派人携带疾驰北上,送到晋王也孙帖木儿处,以换取拥立之功。而作为元世祖忽必烈长房长曾孙的晋王也孙铁木儿,也确实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宗王。虽然元顺宗答剌麻八剌在英宗硕德八剌去世后,还有和世㻋、图帖睦尔两个孙子,但是都远在西域或者海南,而且地位尴尬。所以也孙铁木儿继承大位,当仁不让。
元至治三年(1323年)九月初四,晋王也孙铁木儿在漠北龙居河(今蒙古克鲁伦河)继位,成为新皇帝,并追尊父亲晋王甘麻剌为元显宗。
仓促之下,也孙铁木儿身边没有熟识汉家儒学传统的文臣,所以颁即位诏书是用蒙古语写出,再“硬译”为白话文,这也是中华历史上,唯一一份白话文登基诏书,大致内容如下:
“薛禅皇帝可怜见嫡孙、裕宗皇帝长子、我仁慈甘麻剌爷爷根底,封授晋王,统领成吉思皇帝四个大斡耳朵,及军马、达达国土都付来在后,完泽笃皇帝教我继承位次,大斡耳朵里委付了来。扶立了两个哥哥曲律皇帝、普颜笃皇帝,侄硕德八剌皇帝。今我的侄皇帝生天了也么道,惟我是薛禅皇帝嫡派,裕宗皇帝长孙,九月初四日,于成吉思皇帝的大斡耳朵里,大位次里坐了也。交众百姓每心安的上头,赦书行有。”
通篇读下来,也着实有趣!
也孙铁木儿即位后,以明年为泰定元年,所以后世称其为泰定帝。泰定帝为了对于以铁失为首的弑君逆党深恶痛绝,欲除之后快。但是为了稳住铁失逆党,顺利接受大权,泰定帝先是颁布大赦令,宣布赦免谋反、谋大逆、奴婢杀主等罪,以麻痹逆党。又晋封铁失同党、宗王也先帖木儿为中书右丞相,铁失本人为知枢密院事,其余同党完者同知枢密院事,秃满同佥枢密院事,其他同党也均加官进爵,参加弑君叛乱的诸王同样按拥立之功加封。一时间,铁失乱党得意洋洋,以为富贵权势可保无忧。
不过一个月后,泰定帝逐渐稳固帝位,又获取朝廷百官及宗室诸王拥戴,便立即发布诏令,将逆贼也先铁木儿、完者、锁南、秃满等于行在(漠北)擒拿诛杀。然后派遣亲信,携带诏书赶赴大都,将弑君首犯铁失及同党失秃儿、赤斤铁木儿、脱火赤、章台等全部索拿下狱,处死于狱中。所有逆贼的家眷妻子等也全部株连下狱,然后诛灭全家。没收了所有弑君叛贼的家产。至此,在英宗遇弑两个月后,泰定帝终于为堂侄英宗硕德八剌报了仇。
元英宗深受儒家治国思想影响,继承大位后与心腹重臣拜住一起,推进新政革新,意图破除落后的贵族统治、打破贵族世袭特权及惩处腐败擅权的权臣集团,并行新法,裁撤冗职,举贤任能,使得天下风气为之一新。元朝也在短短两年内革除了许多自成宗晚年以来产生的弊政,朝着兴盛的正确方向前行。
不过,英宗的新政不可避免地触犯了一部分大贵族及保守势力的利益,又因为英宗本人过于年轻,行事操之过急,而且疏于自身的防范,没有重视铁失这样包藏祸心的逆臣,最后导致遇弑身亡,推行的新政也随之戛然而止。
在英宗以后,再也没有像他一样有着积极进取、锐意变革的有为之君,也没有能够像英宗和拜住一样,相得益彰、互相信任、携手共图大业的君臣。
英宗之后的元朝诸皇帝,无论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天顺帝阿速吉八、明宗和世㻋、文宗图帖睦尔、宁宗懿璘质班、顺帝妥懽帖睦尔,都没有如同英宗一样的进取心,不过庸庸碌碌之辈,或者年幼无知之人,相互争权夺利,内讧不已,元朝的国势,也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再也不复英宗至治年间,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所以说,英宗遇弑的“南坡之变”,是元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是英宗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元朝国势兴衰的分水岭。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元大德年是谁﹞元大德甲午年是哪一年》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713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