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甲骨文传播的方法?最佳答案甲骨文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播方法:1. 刻写在兽骨上甲骨文最初是中国商代巫师在猎取的兽骨甲片上,用锐利的刻刀刻写文字,用来记录卜辞、祭祀等事项。这是...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顺德甲骨文墓,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甲骨文传播的方法?

甲骨文传播的方法?

最佳答案甲骨文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播方法:

1. 刻写在兽骨上

甲骨文最初是中国商代巫师在猎取的兽骨甲片上,用锐利的刻刀刻写文字,用来记录卜辞、祭祀等事项。这是甲骨文最初的传播媒介。

2. 埋葬在墓葬中

部分刻有甲骨文的兽骨会和逝去之人的遗体一同埋葬,作为陪葬品放在古墓中。考古发掘让这些甲骨文重新见天日。

3. 收藏和传抄

部分甲骨在出土后,由古代文人收藏和传抄,这样也实现了一种传播。

4. 模印传播

甲骨出土后,可以通过墨拓、拍照、描图等方式记录下来,产生模印本,这也是重要的传播方式。

5. 出版物印刷

学者可以将甲骨组合整理,通过图书、刊物的印刷出版进行发布。

6. 网络传播

数字化的甲骨文图像和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快速传播。

7. 展览展示

甲骨原物或复制品可以通过展览向公众展示,提高其影响力。

是甲骨文从出土到今天的主要传播渠道和方法。

甲骨文的来历

最佳答案人类文字的历史比语言的历史晚得多,正如我们每人说大量的话却很少写几个字一样。以文记载事件的功用比用于传递信息的功用要早。晚期记载意念的文符受语言影响,颇多一致。到了用若干符号组成序列,跨时空传递信息时,就分化出了字。

甲骨文映显的文字是后来被称为汉字的中国汉朝隶书文字的渊源。为与宋书(体)、明书(体)、楷书形式上一致,可以称甲体(书)、骨体(书)、金体(书)、帛体(书)、竹体(书);为与“汉字”(指 traditional,被称繁体)或现代中文大陆(简化)字对应,可以称为商(夏、殷)字。

对比汉字与商字(甲骨字)、周字(金字)、秦字(篆字)才好理解字本义。直视历史真实可以正本清源文化与传统。甲骨文是商时期王室活动的记载。甲骨文字打开了观察3000年前黄河流域人们生活的窗户。

【甲骨文的发现】

甲骨文的发现经历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这有必要先从发生在一个名字叫李成的农民身上说起。这个愚昧的农民对甲骨文的发现有着一段典型的、可笑 的、荒诞而又充满文化悲怆感的传说。他是河南省洹河畔安阳县小屯村人。李成是为了赚钱第一个把“甲骨文”作为药材运到城里、传送出去的人,但也是在他手里,毁掉了难以计数的甲骨文字。功耶?罪耶?惟有历史来定论。

【甲骨文简介】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商朝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不过具体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详略的差异,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辞最为完整,同时也是现存数量最多的时期。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甲骨文特点】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其主要特点:

(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

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发展】

甲骨文因镌刻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受到文风盛衰之影响,其大至可分为五期,底下分别介绍。

一、雄伟期:

自盘庚至武丁,约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

二、谨饬期:

自祖庚至祖甲,约四十年。两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贤君,这一时期的书法仅饬,大抵承袭前期之风,恪守成规,新创极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劲豪放之气。

三、颓靡期:

自廪辛至康丁,约十四年。此期可说是殷代文风凋敝之秋,虽然还有不少工整的书体,但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那么守规律,而有些幼稚、错乱,再加上错字数见不鲜。

四、劲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约十七年。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在较纤细的的笔画中,带有十分刚劲的风格。

五、严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约八十九年。书法风格趋于严谨,与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长,谨严过之,无颓废之病,亦乏雄劲之姿。

甲骨上细瘦的笔迹,也受到刀刻的影响。

占卜时常用“是”或“否”刻于龟甲中央纵线两侧,自此中线向左右书写,故两旁对称和谐,具有行款对称之美。且契刻后,大小字分别填上墨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艺术之意味,堪称书史奇迹。

【殷墟中的甲骨文】

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横跨安阳洹河南北两岸,现存有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和众多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制玉作坊、制骨作坊等众多遗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

说起殷墟的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说,作为文化遗产,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时代越久,历史价值越高。

在国际上被承认的、没有争议的中国最早的文明就是商代。殷墟不是一座简单的建筑物,它是一座都城。都城是什么,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中心和文化礼仪中心。它是一个王国的缩影,是其他任何遗产没办法比的。

这就是殷墟之于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和独特地位。

先访知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县的小屯村一带,于是他派遣自己的亲属去安阳求购,又亲自前往安阳进行实地考察。先后共搜集到近二万片甲骨,于1913年精选出2000多片编成《殷墟书契》(前编)出版,随后又编印了《殷墟书契菁华》(续编),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继罗振玉之后,许多著名的学者,如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唐兰、陈梦家、容庚、于省吾、胡厚宣等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释和研究,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甲骨学。

在甲骨文还未确【殷墟遗址的等方面都

甲骨的出土地小屯就是《史记》中所说的,证实了《史记》中《殷本今山东曲阜附近)迁到殷(小和认定,由此发展到肯定了一个距今3000多年、长达600多年的朝代,这是商代占卜风之盛。王室贵族中的一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到现在,据学者胡厚宣统计,共计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陆收藏97600多片,台湾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总计我国共收藏127900多片,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国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到目前为止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 4500个,迄今已的文字萌芽较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就发现了各种刻划符号,成为中国文字的雏形,经过二三千年的孕育、发展,到了商代,我国的文的规律,刻划精湛,内容丰富,对中国古文字研究有重要作用。过去,古文字研究的主要的依据是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甲骨文比《说文解字》要早1500年,而且它是来源于直接发掘出来的出土文物,可信程度更高,对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纠正《说文解字》的疏失,解决青铜器铭文中悬而未决的问题,都有极大价值。

从甲骨上的文字看,它们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笔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对后世篆刻的用笔用刀产生了影响。从结字上看,文字有变化,虽大小不一,但比较均衡对称,显示了稳定的格局。从章法上看,虽受骨片大小和形状的影响,仍表现了镌刻的技巧和书写的艺术特色。 “甲骨书法”现今已在一些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中流行,就证明了它的魅力。

由于弄清了甲骨出土的地点,从1928年秋到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在著名考古学家董作宾、李济、梁思永等人先后主持下,在小屯村一带进行了长达10年的15次考古发掘,不仅先后发现了总计24900多片甲骨,而且发现了商代后期的宫殿、宗庙遗址和王陵区,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铜器、玉器、陶器,从物质文化上提供了殷墟为商代王都的证据。殷墟成为世界闻名的古文化遗址,又一次震动了中外学术界。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又进行了多次调查、发掘,大体弄清了殷墟的范围和布局。位于安阳市区西北郊的殷墟,它以小屯村为中心,东西约6公里,南北约5公里,总面积30平方公里左右。洹河南岸的小屯村一带是殷王居住的宫殿区,发掘出宫殿基址数十座,最大的一座面积5000平方米。洹河北部是殷王陵区,先后发掘出十几座大墓、一千多座小墓,以及大批祭祀坑。在宫殿附近发现了两座甲骨文档案库和铸铜、制玉、制骨、烧陶等手工业作坊遗址。殷墟发掘延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收获之丰,是中国考古史上罕见的。

墓繁体字演变过程

最佳答案墓繁体字还是墓,演变过程相关内容如下:

1、甲骨文时期:在甲骨文中,墓字是一个象形字,形状为一个大土山,表示埋葬死者的土堆。这个时期的文字尚处于图画文字的阶段,对于一些事物的描绘还比较简单,但是已经能够通过具体的形象表达出墓字的含义。

2、金文时期:在金文中,墓字的形状与甲骨文类似,也是一个大土山的形状。但是,金文中的墓字在笔画上更加粗犷,并且开始出现了圆润的转折,为后来的小篆字形奠定了基础。

3、小篆时期:在小篆中,墓字的形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本的大土山形状被改变为铲子放在土堆上的形状,更加突出了墓字的含义。这个时期的文字已经比较规范,字形也更加匀称,符合汉字演变的发展趋势。

4、隶书时期:在隶书中,墓字的形状进一步发生了变化。铲子的形状被简化成了一个横杠,而土堆的形状变得更加方正。这个时期的文字已经开始接近现代汉字的形状,但是隶书的书写风格比较粗犷,与楷书相比在笔画上更加简化。

5、楷书时期:在楷书中,墓字的形状已经完全接近现代汉字的形状。铲子的形状被进一步简化成了一个横杠,而土堆的形状也变得更加圆润。这个时期的文字已经完全脱离了古文字的图画性质,成为了一种符号化的文字。

墓组词和造句:

1、墓志: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出土整理许多隋、唐时代的石刻、墓志,其中部份内容涉及到武德九年八月所发生的渭水事件。

2、扫墓造句:马洛塔,在严峻的经济大形势下试图多赚一点钱。于是,她从事了这个新兴的职业:职业扫墓人。

3、墓室:委员会的领导者和考古队的负责人札哈瓦斯称,他的团队在沿着墓室墙壁的壁龛中和一侧墙壁的架子上仔细搜寻,已经发现了24具木乃伊。

4、坟墓:至今还没有人解释,在耶路撒冷敌对的环境下,耶稣的坟墓依然空着的原因。

5、盗墓:博瑞尼解释道,为了不断将其他受害者的尸体添进墓穴,这些墓经常被打开,这就是后来意大利盗墓者所看见的部分裹尸布被咬开的腐烂尸体。

6、墓碑:1930年,南森在阳台上死于心脏病发,现在他的骨灰就埋在草坪上一块简单的墓碑之下。

7、陵墓: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的埋葬地--浮若阁摩尔皇家陵墓,现在已经如此的破损,以至于英国遗产保护局不得不将其列入危险建筑之列。

8、墓葬:北京大学的研究者告诉记者说他们新发现了17座遗失的金字塔,1000座墓葬和超过3000出古埃及遗址。

9、墓穴:然而,人类遗体,或任何来自一个墓穴中的东西,也许都不应该触摸或展示,这是为了尊重至今仍然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现代普韦布洛印第安人的意愿。

10、墓地造句:对于很多人来说,去墓地探访亲人是种很悲伤的经历;而我,却感觉到为他们高兴,因为他们还是在一起,就像他们生前一样。

甲骨文和考古让我们看到真实的妇好,她的墓葬发现意义重大

最佳答案提到殷商时期的考古,就不得不提妇好,妇好墓的发现、发掘堪称殷商考古史上的里程碑。而学者们通过相关甲骨文的研究,也为我们揭开了这位真实存在于历史之中却不见于史书的妇好的神秘面纱,一位功勋卓著的巾帼英雄,一位登上神坛主持祭祀的祭司,一位传奇伟大的商朝王后。 发现妇好墓 妇好墓的发现跟一场运动有关,源起于1964年的「 ”农业学大寨”运动是当时的党中央、国务院为了解决中国的农业问题而发起的一场全国性的运动,当然,这场运动的具体经过和历史功过在这里就不再细说。 受这场运动影响,安阳地区在1975年末要对小屯村西北的岗地进行平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决定对这片岗地进行考古钻探。在钻探一开始,就在土层下发现了殷商文化层,在经过三天的清理之后,在土层下发现了遗址。考古人员在与当时小屯村的负责人达成保护遗址共识之后,决定第二年进行考古发掘。 1976年5月,考古队在对遗址进行钻探到地下7米左右时,洛阳铲带起了漆皮和玉坠,以此确定遗址下面存在墓葬。当年6月,结束了对于墓葬的挖掘工作,在仅20多平米的竖穴墓中,发现了1928件文物;同时在墓中发现了16具殉人。 妇好墓发掘场景复原 通过对墓中发现的文物进行鉴定,在大方鼎和四足觥上发现有铭文「 ”司母辛”,在鸮尊、盉、小方鼎上发现铭文「 ”妇好”;通过与发现的甲骨文卜辞比对分析,并经过郭沫若、唐兰等大家确认铭文是「 ”妇好”二字,从而确定墓主人就是商王武丁的王后之一、在甲骨文中出现达200多次的妇好。 司母辛鼎 司母辛鼎之上的甲骨文铭文「 ”司母辛” 妇好圆鼎内部的「 ”妇好”铭文 妇好青铜盉上的「 ”妇好”铭文 妇好墓的最终发现,也是和著名考古学家郑振香女士的执着坚定和坚持真理是分不开的。或许这也是郑振香和妇好的千年之缘,一位优秀的女考古学家以她的专业知识和坚定执着,让世人得以看到另一位3000年前的伟大女性。 妇好像 妇好的多重身份 通过对甲骨文释读和妇好墓内文物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妇好的一生中是有着多种身份的: 一、军事统帅: 在甲骨文中,记载了妇好统率参与了数次对外战争: 对羌方之战:出动了13000人的军队,其中3000人是从妇好的从属中抽调的。这是甲骨文中记载的商朝出动人数最多的战争。此次战争妇好统帅诸将。最终商朝取得胜利,大大削弱了羌方的实力,解除了外族对于商王朝西方的威胁。 土方之战:土方凭借其军事实力,数次入侵商朝及其属国沚国,沚国向商朝中央求救。武丁派遣妇好出兵,一战而败土方,并且征服或灭亡了土方。因为在武丁之后的甲骨文中,土方入侵之事再未出现。 征伐巴方:此次战争商朝兵分两路,妇好统率西路军设伏,商王武丁统率东路军对巴方发动突然袭击,巴方军队猝不及防之下进入妇好的伏击圈,被围而歼之。武丁、妇好夫妻二人为后人上了一场教科书式的「 ”伏击战「 ”。 讨伐尸方:武丁命妇好及比侯告共同讨伐尸方,尸方是东夷族的部族之一。 在妇好墓中出土有青铜钺4件,是作为战争时的仪仗,这说明妇好在当时已经拥有了类似于后世的”假节钺「 ”的权利;在墓中发现大量兵器作为陪葬品,铜戈91件、铜镞37件,这都说明了妇好的武将身份和赫赫战功。 妇好青铜钺 妇好墓中出土的青铜戈 二、身受王命,处理政务 受武丁王命,外出各地办理政事;同时配合其他大臣为武丁办事;还有武丁派遣妇好抓捕罪犯和奴隶的记载。 会见诸妇,卜辞中是「 ”多妇”,其实就是妇好以王后的身份会见武丁的众位妃子。 会见耆老。武丁委托妇好会见宗室及诸侯之间德高望重的老人,以示爱护臣属。这也可以说明妇好高贵的政治地位。 向商王进贡。卜辞中有妇好向商王进贡兽骨、龟甲以作为占卜所用的卜骨。这说明妇好是有自己的封地的,同时承担向商王的责任。 三、主持祭祀 卜辞中记载,妇好常常主持和参与祭祀活动。 在「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商代,尤其重视祭祀天地鬼神,将祭祀与战争并列为同等重要的国家大事。能够主持祭祀的祭司是掌握「 ”与鬼神沟通”的神权,而这类人往往是由地位崇高、能力卓著的人担任,妇好实际上也成为国家重大政治活动的决策者和参与者。 四、武丁王后 归根结底,妇好是一位女性,是一位妻子,是武丁的王后,也是一位母亲。 1、在妇好墓中,出土了420多件女性佩戴用的玉饰,如骨笄、铜镜、玉笄、玉梳、玉调色盘和耳勺等,这都说明妇好是一位和平常女子一样的爱美的女性。 妇好墓出土的玉韘,中间的沟槽是用来拉住弓弦射箭的 妇好墓出土的鸟兽玉笄 妇好墓出土的玉梳 2、妇好墓中还出土有玉制礼器、兵器、工具等近300多件,这些大都是象征性的礼器,可见武丁对于妇好的宠爱有加。 妇好墓出土的玉刀 妇好墓出土的玉戈 3、墓中还出土有大量玉制装饰品、玩件和生活器具,可见妇好也是一位充满生活情趣的女人。 妇好墓出土的玉凤,应当是商代图腾「 ”玄鸟”的延伸 妇好墓出土的甗 妇好偶方彝 4、妇好拥有自己的领地和私有财产,并且忙于战争和其他政事,不能像传统夫妻一样和武丁长相思守,真有种「 ”同心而离居”之感。尽管如此,从史料分析来看,她和武丁还是有儿子的,「 ”母辛”就是儿子在祭祀之时对她的怀念。 妇好之死和她的死因 根据现有的甲骨文资料,关于妇好的死亡原因记载有些混乱模糊,但根据学者们分析概括应该有两点: 1、死于难产:我不认同此观点。甲骨文中记载了许多关于对妇好生育、分娩情况的占卜,但大都是占卜分娩的吉凶、分娩男孩还是女孩,没有明确说明妇好是死于难产。 2、死于战争旧伤。记载此条信息的甲骨文因为自然原因许多字无法认清,整条信息就无法完全明确的释读。但我认为死于疾病或是旧伤复发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因为当时的医疗水平有限,而且是和巫术相结合的,许多伤、病在当时基本属于不治之症。 而关于妇好死亡的年龄很多人说是33岁或36岁,但我查了许多资料,也没有找到这种说法的来源。关于此种说法我持怀疑态度,原因有以下几点: 1、甲骨文中没有明确记载妇好死亡年龄。 2、妇好墓中没有发现妇好本身的遗骸,也无从推断其死亡年龄。 综合种种资料来看,我承认妇好是死于中年,死于武丁中晚期,但精确到33或36岁的说法,未免有些虚构之嫌。 妇好 在妇好死后,武丁给予了她丰厚的陪葬品;并且为她举行了数次祭祀活动,甚至还将妇好以「 ”配阴婚”的方式许配给殷商先王商汤、太甲、祖乙。 妇好墓发现的意义 1、妇好墓因为埋藏在高岗之下,距离地面较深,所以躲过了盗掘。妇好墓的完美发掘,使得我们可以一睹商代中晚期的王室墓葬,同时对于研究商代中晚期的丧葬制度和祭祀制度有着重要意义。 2、妇好墓中出土的玉器的产地来自今新疆、辽宁、贵州等地,发掘出6800多枚产自我国东海、南海的海贝,这都说明在当时的商朝已经与西北、东北、东南沿海等地都有了文化交流,甚至战争征服。 妇好墓出土的作为货币的海贝 3、妇好墓中出土的许多玉器有着其他文化的明显特征,如红山文化的「 ”玉猪龙”,良渚文化的玉璧、玉琮等。这说明商文化是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先进因素而形成的,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新。 妇好墓出土的玉龙 4、妇好墓中出土的各种青铜礼器、玉石礼器等,反映了武丁时期商王朝礼器的基本类别和组合,为研究商代礼制提供了重要资料来源。 5、妇好墓中出土的大型青铜器、武器和大量的玉器、象牙器等,或厚重端庄,或小巧玲珑,或精妙绝伦,或惟妙惟肖,这都显示出商朝手工业的发达,也推动了商王朝的繁荣兴旺。 妇好虢尊

墓字有几种写法?

最佳答案墓字可以拆成以下这20个字:

分别是:日、莫、大、口、土、圶、旦、亘、䒤、旲、天、龷、工、圼、草、一、二、三、天、王

墓(拼音:mù)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最早见于《说文》小篆 ,本义为坟墓,后引申为宏伟的陵墓、墓志、葬等义。

“墓”,形声字,从土,莫声。“莫”表否定,为没有;“土”为土地、土壤。“墓”字“莫”在“土”上,意为土上空无一物。 上古时期凡掘塘穴葬棺木,盖土与地平,不植树者称“墓”,后泛指坟墓。“莫”的甲骨文为日落林中之形,是“暮”的本字,表示黑暗。

“暮”“土”意为黑暗的土地,意指地下。此处借指人死后所葬之处,即坟墓。隶变后的主要变化是弯曲的线条变为平直的线条,断笔变成连笔。《说文》:“墓,丘也。”

段玉裁注:“丘自其高言,墓自其平言,浑言之则曰丘墓也。”《周礼春官冢人》:“正墓位。”也指茔域、陵园。

说文解字注

(墓)丘墓也。墓字今补。丘谓之虚,故曰丘墓,亦曰虚墓。《檀弓》曰:“虚墓之闲,未施哀於民而民哀”是也。周礼有冢人、有墓大夫。郑曰:冢、封土为丘壠,象冢而为之。墓,冢茔之地,孝子所思慕之处。

然则丘自其高言,墓自其平言,浑言之则曰丘墓也。墓之言规模也。《方言》:凡葬而无坟,谓之墓。所以墓谓之墲。注引《汉·刘向传》初陵之墲。今《汉书》作初陵之橅。从土,𦱤声。莫故切。五部。

甲骨文是什么

最佳答案一、甲骨文的发现

1899年,一场考古学、古文字学的“大地震”,使得全球文化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转向中国的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成堆的龟壳和牛肩胛骨上刻着一行行古怪的文字。无言讲述着消亡太久的历史故事……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又叫“卜辞文字”,“契文”或“殷墟文字”。内容多为占卜的记录,为公元前十四世纪到十一世纪,即商代后半盘庚迁殷到帝辛灭亡时期八世十二王273年间的文字。清末年被河南安阳小屯村农民在耕田挖沟时掘出。光绪二十五年时由古董商人携至京城,由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判定为殷商遗物。并审定为最早的古文字。甲骨文自从1899年开始发现,迄今已达百年有余的历史,到底是什么人首先认识和搜集的,学术界公认是来自山东福山人王懿荣。山东烟台王懿荣纪念馆馆长吕伟达在其主编的《甲骨文之父王懿荣》一文中,对殷墟卜辞出土,发现及王懿荣殉难后,甲骨文被后来者继承等一系列问题作过详实的交代。著名甲骨学宗师胡厚宣生前在其《再论甲骨文发现问题》论著中引用大量的事实依据和详细材料,实事求是对王懿荣首先发现甲骨文,作了盖棺定论性总结:“在甲骨文发展近百年的今天,我们仍可以说:殷墟甲骨文是在1899年,也就是清朝光绪二十五年已亥,由山东福山人,名叫王懿荣的,首先认识并加以搜购的。与王懿荣同时辩别搜集甲骨的,还有天津的孟定生和王襄”。

1910年罗振玉在其《殷商贞卜文字考》自序说:“光绪已亥(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予闻河南之汤阳发现古龟甲兽骨,其上皆有刻辞,为福山王文敏公所得,恨不得遽见也。

1917年王国维在他代替姬佛陀所作《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序说:“光绪戊 戌己亥,洹曲厓岸,为水所池啮,土人得龟甲牛骨,上有古文字,估客携至京师,为福山王文敏公懿荣所得”。

1923年,有容庚《甲骨文字之发现及其考释》一文刊(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一卷第四号)说:“甲骨文字发见於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之小屯中,东西北三面,洹水环焉,殆《史记羽本记》所谓‘洹水南殷墟上’彰德府志所谓‘河亶甲城’者是也.……清光绪二十五年(民国纪元前十三年)始出见於世.

其文字刻於龟甲兽骨上,估客携至京师,售於王懿荣。”综上所述;王懿荣为首先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已举世公认。

王懿荣在《尚书多士》篇中就读到“惟殷先人,有典有册”但在春秋末期,孔子在谈到古代的礼制时,就发出了“殷礼不足征”,文献不足的感叹。那么殷代的典册是什么样?它们都到哪里去了?王懿荣带着这样疑问,对所搜集到的甲骨进行研究。很快就确定甲骨上所刻的确实是文字,是商代用来占卜的卜骨,是商代的档案,也就是殷商人的典册。王懿荣身后的甲骨文大部分转入了刘鹗之手。刘鹗(1857-1909).字铁云,江苏丹徒人。曾以所著《老残游记》而闻名于世。刘鹗精算学,水利,善医术,曾在上海行医。后弃医经商,但尽蚀其本,乃投效于金石学家吴大澄门下。光绪十四年(1888)黄河在郑州决口。刘鹗以治河有功,而声誉大起。在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时候,他正在北京候补知府。因为是吴大澄的学生,涉猎了金石学,所以与王懿荣的关系也极为密切,成为至交密友。王懿荣还没有来得及对所搜集的甲骨文资料进行总结,著书立说,便在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为国殉难了。当时王家把王懿荣生前收藏的甲骨文,大部分转让给了刘鹗。

刘鹗自己也大量收集甲骨文。一是委托一位商人奔走在昔日的“齐鲁赵魏之乡”用了约一年的时间,收集到约三千片,加上其儿子到河南收购甲骨,共计五千片。甲骨文的确定,震惊了国内外学术界。它不仅给中国的历史学,古文字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而且在考古学,古代科学技术,金石书法艺术的研究上,都有着重大的意义。王懿荣不仅是确认甲骨文的第一人,也是开创我国甲骨文研究历史的先驱。王懿荣这个名字,永远值得纪念!是他慧眼识珠才有甲骨文重见天日。尽管王懿荣身前没有对所发现和收购甲骨卜辞留下理论言辞。但历史是忠实的裁判,会记录下这位功臣的足迹 。

甲骨文的发现奠定了王懿荣为甲骨文之父的历史地位。

二、甲骨文的书法

殷墟甲骨为刀笔文字,从出土的甲骨文字看来,那时已有毛笔和朱墨,有调和朱墨的石臼和砚盘。墨书的“祀”字,见於一块陶片,候家庄1001号大墓里还出过一个朱书的石碑。朱书的文字,还常见於卜骨的背面,甲骨文还有一些朱书未刻或书后只刻了一半的卜辞。说明殷代已有书写的毛笔和颜料。特别是有的龟甲上大字填朱,小字填墨,朱墨互衬,鲜艳夺目。这种迹象决不是偶然,可以窥见殷人书家纯朴的审美契刻技艺。在卜辞契刻中,有单刀、有双刀、有复刀,用刀和削契刻。有的刻后又复刮去,也有刮去又后重刻的卜辞。有的在一片甲骨之上,分别涂朱或涂墨。记事文字,有的还镶有松绿石,像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宰牛骨”和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藏的“虎骨刻辞”,原来都镶有松绿石,现在已经残去了绝大部分。但著录在《殷契佚存》黄浚旧藏的那片“壬午获白兕”的残片,上所镶嵌的松绿石,就清楚可见。这些个文字,琳琅绚丽,殊为美观,真是一种极为精妙的艺术佳构。

研究甲骨及书法,其甲骨文三次重大发现及三个重要地点值得关注和重视。

1936年殷墟考古发掘之YH127坑所藏17096片甲骨(它占近百年来发现的15万甲骨片总量的十分之一),系由安阳出土后运至南京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其三分之二是在南京室内剥离出土的。此次发现不仅数量惊人,而且整理的刻辞卜甲达三百版。其中有一块产自马来半岛的大龟长达四十四,宽三十五厘米,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块卜甲。由董作宾、胡厚宣两先生率技工细心剥离、整理、著录。

1973年殷墟考古发掘之刻辞甲骨5335片,其中卜骨5260片,卜甲75片。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甲骨文发现最多的一次。此次发掘多出于殷代的窖穴与文化层中,并与陶器共存,对甲骨文的分期断代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其出土刻辞甲骨,以卜骨占绝大多数,卜甲只占甲骨总数的百分之一点四。在卜骨中,大块的基本完整的牛肩胛骨上百片,这是以前未有的发现。给甲骨学和商史研究及武丁时期甲骨书法特征研究提供了大量新颖的资料。

1991年安阳花园庄东地H3甲骨坑发掘甲骨1583片,此坑甲骨,以大版的卜甲居多,其中完整的卜甲755版,特别珍贵的是上有刻辞的完整卜甲三百多版,占有字甲骨总数的百分之五十。这是自1936年H127坑及1973年小屯南地甲骨以后殷墟甲骨文的第三次重大发现。花东H3甲骨卜辞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对甲骨文断代研究,学术界都采用董作宾先生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①中列举五期分法,十项标准。一些学者在断定某片甲骨的时代,常依据字体进行分期,将其上的干支字与董作宾制定的甲骨文『干支五期演变』中的字体进行对照。由于甲骨出土不断有新的资料出现,对董作宾先生《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一些标准进行分期甲骨时代,以不能解决新出土甲骨断代的需要。学者们认为对甲骨文的分期断代,必须从多方面考虑。要注意区分不同的卜辞组对卜辞出土的地层、坑位、共出陶器等形态,为研究那些较早的卜辞显得尤为重要。要注意对卜辞的内容(称谓、贞人、事类、字体。文例等),进行综合性分析,才能在董作宾先生〈甲骨文断代研究例〉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新问题,新资料作科学的判断。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尚有更新的出土资料在不远的将来会出现在人们面前。

河南安阳因出土甲骨,北京因山东人王懿荣发现甲骨,南京因研究甲骨(特别是1936年YH127坑,17096片甲骨研究),成为甲骨文研究重要的圣地而举世闻名。甲骨文书法的创立要首推罗振玉和董作宾,是罗振玉的创立和董作宾的实践,使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光大。现代甲骨文书法史从实际意义上讲是由二位宗师开局,才有今天这样百花齐放的书法创作格局。

103年的现代甲骨文书法史,在中国漫长的书法长河中是短暂的,但其意义承上启下。最早的中国文字体系的形成是甲骨文,而最晚露出“庐山真面目”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法珍品也是甲骨文。这无疑给中国书法史增添了戏剧性。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顺德甲骨文墓』甲骨文传播的方法?》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