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甲烷气体销售〕甲烷是无色无味的,它对我们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山西甲烷气体销售,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 1、甲烷是无色无味的,它对我们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 2、牛的屁里面含有甲烷,一头牛放的屁真的可以供汽车开一天吗?哪些地方可以收集到甲烷?
- 3、甲烷是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的21倍,这是如何算出的,最好列出参考文献。
- 4、山西省柳林区块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对煤层气富集成藏的影响
本文目录导航:
甲烷是无色无味的,它对我们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优质回答甲烷没有刺激性气味。
甲烷在常温常压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家用天然气的特殊味道是为了安全添加的人工气味,通常使用甲硫醇或乙硫醇。
在大气中,甲烷的沸点是161℃甲烷是一种易闪甚至爆炸的气体。只要空气中的甲烷含量在4.4-17%的范围内,就容易着火或爆炸。
甲烷不是有毒气体;但是,它高度易燃,与空气混合时可能会引起爆炸。甲烷与氧化剂、卤素或一些含卤化合物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甲烷也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气体,它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代替氧气。如果被甲烷置换后含氧量低于19.5%,可能会造成窒息。
当建筑物位于垃圾填埋场附近时,甲烷可能会渗透到建筑物中,使建筑物中的居民暴露在高甲烷含量下。有些建筑在地下室有一个特殊的回收系统,它会主动捕获甲烷并将其排放到建筑外部。
甲烷是一种无味、无色、易燃的气体,可以自然产生,也可以合成产生。就其化学组成而言,甲烷由四个氢原子和一个碳原子(CH4)组成。如上所述,甲烷你唯一知道的参考就是牛的膨胀,但是这种珍贵的天然气有很多不同的来源和用途。
当谈到甲烷的天然来源时,这种化学物质会在有机物在没有氧气的浅层分解时释放出来。因此,甲烷会定期从沼泽、沼泽和湿地中释放出来,因为当这些气体的气泡到达地表并破裂时,植物物质分解到大气中的甲烷副产物就会释放出来。
随着地球温度的升高,北极的永久冻土正在融化,暴露出甲烷沉积物(甲烷与冰混合,称为甲烷气体水合物)和新的有机物质,这些物质已经被截留了几十年甚至几十万年。这种物质被微生物分解,释放出更多的甲烷进一步加热大气,导致更多的冻土融化,形成危险的反馈回路。
当人们谈论全球变暖和温室气体时,二氧化碳(CO2)是有充分理由的共同罪魁祸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比甲烷多200倍,当然值得关注,但甲烷吸收大气热量的能力只比二氧化碳强84倍。换句话说,释放到大气中的一千克甲烷将使地球变暖80多倍,比一千克二氧化碳还高。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储热分子,但一旦释放到大气中,就是一件坏事。
牛的屁里面含有甲烷,一头牛放的屁真的可以供汽车开一天吗?哪些地方可以收集到甲烷?
优质回答是的,牛的屁确实含有甲烷。然而,一头牛放的屁供汽车开一天的说法是夸张的,不准确。
牛的屁产生的甲烷量相对较小,无法满足一辆汽车的全天能源需求。
要收集甲烷,有一些地方是特别适合的。其中最常见的是垃圾填埋场和沼气池。垃圾填埋场中,有机废物分解产生的甲烷会被收集、处理和利用。沼气池是由有机废料(如农业残余物、粪便等)发酵产生甲烷的设施,甲烷可以从池中收集并用于能源生产。
总结起来,牛的屁中含有甲烷,但无法仅仅依靠牛的屁来供应汽车一整天的能源需求。收集甲烷的有效途径包括垃圾填埋场和沼气池。
甲烷是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的21倍,这是如何算出的,最好列出参考文献。
优质回答其实应该说甲烷作为一种温室气体的效力是二氧化碳的23-25倍
其他
:质量当量:
1tCH4的GWP值为21tCO2e
其中:GWP为增温潜力值,表示对温室效应的贡献大小。
补充:
根据IPCC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06,全球增温潜势计作一吨温室气体在一段时间(如100年)内对一吨二氧化碳的辐射强迫。因此均采用 1tCH4 = 21tCO2e
=====================================其他参考
科学家们相信,南极洲冰盖和冰川下的水世界中生活着大批的微生物。他们还推测,这些微生物可能在漫长的时间里制造出了大量的甲烷,通常情况下甲烷被冰封在那里,但是如果上升的气温使冰川和冰盖融化,甲烷则有可能外泄到大气之中。
甲烷是大气中继水蒸气、二氧化碳之后最为重要的温室气体。一些科学家担心,南极和北极地区冰封的甲烷如果随着全球变暖而被释放出来,将会对气候形成正反馈的循环,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地球化学家杰玛·沃德姆(JemmaWadham)的研究小组分别在南极和北极的冰川采了样本,拿到实验室里进行研究。他们发现,冰里面存在高浓度的甲烷,以及大量的产烷生物。在南极的样本中,每克冰里有1000万个产烷生物,在格陵兰的样本中,每克里面有10万个。
他们还将这些产烷生物放在瓶子里培养。南极洲的样本在起初的250天里都没有什么动静,接下来却突然产生了大量的甲烷。格陵兰的产烷生物一直到今年3月15日都没有出现任何释放甲烷的迹象,但沃德姆认为它们也许只是需要更多一点的时间。
在沃德姆等人得到的样本中,产烷生物的含量与深海沉积物中的含量不相上下,生物的种类也与北极地区泥炭和冻土中的产烷生物非常相似。
甲烷的温室效应
2008年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曾指出,6.35亿年前,由于甲烷的释放,地球迅速升温,炎热的气候取代了冰期。论文第一作者、美国加州大学滨河分校教授马丁·肯尼迪(MartinKennedy)认为,同样的事件可能在今天再次发生,而且变化会来得异常迅速———不是在几千年或几百万年里,而是在短短一个世纪中。“这是一个重要的忧虑因素,因为也许只要一点点的升温就能让禁锢着的甲烷释放出来。”肯尼迪表示。
根据科学家的估计,湿地、永久冻土,包括北冰洋下的永久冻土里,以甲烷(CH4)形式存在的碳的量是现在大气中以二氧化碳(CO2)形式存在的碳的至少两倍。在大气里,甲烷的含量已经是工业革命前的两倍。这种增加中有人类活动的作用,包括能源生产和使用、垃圾填埋、养牛、稻米农业和生物体燃烧,但也有大约百分之四十来自于自然界。
甲烷作为一种温室气体的效力是二氧化碳的23-25倍。地球上的甲烷水合物(俗称“可燃冰”)如果在几年中有10%释放到大气中,那么它对地球辐射的影响就相当于二氧化碳增加了十倍。
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中,气温的曲线总是随着二氧化碳的水平平滑上升,这是因为图示是根据线性数学模型做出来的。但是肯尼迪和其他一些地质学家认为甲烷能够在短短几十年里造成非线性的气候变化。
在他对远古气候的研究中,存在于较低纬度的甲烷水合物首先变得不稳定,释放出甲烷气体。这些甲烷气体所造成的升温使得甲烷水合物的去稳定化向着更高的纬度发展,最终成为一种失控的反馈效应传播到全球。
尽管肯尼迪等人研究的是几亿年前发生的情况,但是他们看到今天发生的状况与那时是类似的。在定量评估温室气体排放对气温变化的贡献时,IPCC报告引用了“辐射强迫”的概念,它指的是某种因子造成的太阳辐射的变化。肯尼迪也用这个概念来考察。“如果我们将二氧化碳水平翻一倍或是翻两倍,会发生什么情况呢”肯尼迪担心,二氧化碳增加所造成的全球变暖会让储藏在自然界的甲烷在一代人的时间里释放出来。
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地质学和古生物学教授吉姆·肯尼特(JimKennett)同意肯尼迪的看法,认为他的思路是正确的。肯尼特甚至认为,如果地球的气候能够在短短几十年里发生巨大的变化,那么甲烷的释放是唯一可能的引爆器。
正在释放的甲烷
“甲烷从永久冻土冒出来是一件正在发生的事情。今天我们面临的挑战是我们无法测量它,所以我们就无挂虑地忽略它。”肯尼迪在2008年说。
现在他所说的无法测量的情况正在发生改变。一些科学家在近些年开展了艰苦的野外测量工作,以期查明自然界中的甲烷究竟在以多大的向外释放。
来自美国、俄罗斯和瑞典研究机构的一组科学家从2003年到2008年每年均乘坐俄罗斯的破冰船,到东西伯利亚北极大陆架(ESAS)探测甲烷。他们还在2006年做了一次直升机考察,在2007年冬天做了一次冰面考察。在这些考察中,他们取得了至少5100个海水样本。然后他们在这个基础上分析ESAS甲烷释放的情况。这样的行动艰苦又周期漫长的研究工作被一些科学家称为“灰姑娘科学”。ESAS由西伯利亚的海岸线向北延伸1000千米,海床中包含了从上一次冰期遗留下来的永久冻土。这里海底的年平均温度为-1.8到1摄氏度,比地面上的永久冻土的年平均温度高出12到17摄氏度。
美国阿拉斯加大学国际北极研究中心的娜塔莉亚·沙克霍娃(NataliaShakhova)及其合作者经过数年的艰苦探测得出的结果是,ESAS每年以甲烷形式向大气中释放出的碳的量约为8×1012克(8TgC)。他们在直升机上的测量结果也在大气中记录到四倍于北极其他地区的甲烷浓度。“海底甲烷最后也影响大气甲烷的浓度,问题就是人们对甲烷,包括二氧化碳,在大气里面的收支还是了解得很不够,数字不准确。”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王绍武评论说,“现在这项研究加了一个甲烷的源,那么以后在计算甲烷的收支的时候它是可以纳入考虑的。”沙克霍娃等人的论文发表在3月5日的美国《科学》杂志。在一篇配发的评论中,德国马普研究所的马丁·黑曼(MartinHeimann)说这项研究是“一个勤奋、高质量实地测量的美妙案例”。
在1月15日的《科学》杂志上,英国爱丁堡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安东尼·布鲁姆(AnthonyBloom)等人还从另一个角度考察了甲烷的释放情况。他们分析了2003年到2005年的卫星资料,从中寻找湿地释放甲烷的量级与分布。
他们的研究显示,赤道地区的湿地为全球的甲烷释放贡献52%到58%。他们还估计,在2003年到2007年期间,由于中纬度的北极地区的升温,湿地的甲烷排放增加了7%。用另一个数字来说,是每年增加大约6TgC。“这些变化对于全球甲烷循环来说有多重要”黑曼在评论中写道,“考虑到全球每年排放的甲烷有大约440TgC,西伯利亚的北冰洋海域和北半球湿地的甲烷排放变化是微不足道的。这是一个好消息,说明当下的气候变化并没有严重影响全球甲烷循环。”“但是在持续的变暖之下,这种状况会持续吗”黑曼继续自问自答,“我们不知道。”
一些科学家与肯尼迪等人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甲烷的释放并不是灾难性的。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地球科学教授大卫·阿彻(DavidArcher)指出,大部分甲烷水合物都深埋在地下和海洋里,那些地方人为造成的升温和甲烷的释放都会是在千年尺度里发生的事情。
他认为甲烷带来的影响是“长期的但并非灾难性的”。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从地质的时间尺度来说,可以想象的是甲烷水合物会向大气和海洋中释放的碳与我们化石燃料燃烧所释放的一样多。”
山西省柳林区块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对煤层气富集成藏的影响
优质回答张文忠 周尚忠 孟尚志 赵军 莫日和
( 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 100011)
摘 要: 柳林区块位于山西省西部,西邻黄河,前期勘探和试生产显示该区块煤层气勘探开发具有广阔的前景。为尽快在该地区实现煤层气商业化生产,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地对煤层气资源的需求,寻找煤层气富集高产区显得至关重要。本文根据柳林地区煤层气赋存特征与地下水化学场、动力场的耦合关系,探讨了水文地质条件与煤层气富集成藏的关系,结果显示柳林区块地下水顺地层向西部深处流动,越往西部深处水动力越弱,越有利于煤层气的富集成藏。
关键词: 柳林区块 煤层气 水文地质条件 富集成藏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项目 62 ( 2011ZX05062)
作者简介: 张文忠,男,工程师,1979 年出生,博士,2009 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 ( 北京) ,现在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工作,电话: 01064297957,邮箱: zwz98413@163. com。
Hydrogeologic Conditions and Its Influence on Coalbed Methane Accumulation in Liulin Block,Shanxi Province
ZHANG Wenzhong ZHOU Shangzhong MENG Shangzhi ZHAO Jun MO Rihe
( China United Coalbed Methane Co. ,Ltd. ,Beijing 100011,China)
Abstract: Liulin Block lies in the west of Shanxi Province,previous exploration and trial production indi- cates that this block has vast potential for future development. For the purpose of realizing CBM commercial produc- tion,it’ s vital to find CBM-rich areas and high-yield areas.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coupling relation of CBM ac- cumulation with groundwater geochemical field and dynamic field,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ydrogeologic conditions and CBM accumulation. The result shows the ground water of Liulin Block flows from northeast to southwest,the hydrodynamic condition is weak in the west and it is more suitable for CBM accumula- tion.
Keywords: Liulin Block; coalbed methane; hydrogeologic condition; accumulation
煤层气是煤在煤化作用过程中生成,主要以吸附状态赋存于煤层内的以 CH4为主要成分的非常规天然气。煤层气是优质的能源和基础化工原料,具有热值高、污染少、安全性高的特点,是石油和天然气等常规地质能源的重要补充。煤层气同时又是一种有害的危险气体,煤层气中CH
4
的温室效应约是CO
2
的21倍,对大气臭氧层造成的破坏是CO
2
的7倍(赵庆波等,1998),对生态环境破坏性极强;煤层气的易燃易爆性也严重危及着煤矿的安全生产,因此,对煤层气有效利用,对于缓解我国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煤矿的安全生产及拉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柳林区块位于山西省西部,河东煤田中部,西邻黄河,面积约183km
2
。柳林区块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中部的离石鼻状构造上,主体构造为一个弧顶向西突出的弧状褶皱。区块内断层较少,仅在区块北部发育由聚财塔南北正断层组成的地堑及其派生的小型断层。柳林地区发育煤层14层,其中山西组5层,自上而下编号为1、2、3、4(3+4)、5号煤层;太原组9层,自上而下编号为6
上
、6、7、7
下
、8+9、9
下
、10、10
下
、11号煤层。其中山西组的2、3、4(3+4)、5号煤层,太原组的8+9、10号煤层为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主力煤层(任光军等,2008)。
1 柳林区块水文地质条件概述
1.1 含水层类型及分布
柳林地区有六套主要含水层组,分别是:奥陶系中统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组、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组、二叠系上、下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砂岩裂隙含水层组、三叠系砂岩裂隙含水层组与新近系、第四系砂砾石(岩)孔隙含水层组(图1)。其中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组是与煤层气开采直接相关的两套含水层组。
奥陶系中统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组由上、下马家沟组和峰峰组组成,为一套以石灰岩、泥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岩为主的浅海相沉积,在柳林区块以东外围大面积出露,该套含水层组呈单斜构造,自东向西埋深逐渐增大,含有丰富的岩溶水,是区域的主要含水层系。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组主要由石炭系上统太原组间夹于碎屑岩中的5层石灰岩(L
1
-L
5
)组成,在区块东部的大沟谷中零星出露,由东向西,埋深逐渐增大(图2)。储水空间主要是构造、溶蚀裂隙以及溶蚀孔洞,富水性在不同地点差别较大。柳林区块东缘岩溶发育,连通性好,接受补给容易,富水性较强。向西随着地层埋深的逐渐增大,灰岩的岩溶、裂隙逐渐变得不是很发育,富水性也逐渐变差,总体来说,该套含水层组的富水性是较强的。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组由K
3
砂岩组成,在柳林区块东界外围有零星出露,含水层砂岩裂隙大部分充填方解石脉或钙质薄膜,开启性、连通性较差,储水空间小,富水性较弱。
二叠系上、下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砂岩裂隙含水层由下石盒子组K
4
砂岩及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的砂岩组成。K
4
砂岩节理、裂隙较发育,由于开启性差,且多充填方解石脉或钙质薄膜,再加上补给条件的限制,富水性差。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砂岩富水性也较弱。
三叠系砂岩裂隙含水层组以砂岩裂隙含水层为主,在柳林区块西南部与聚财塔地堑中出露,其富水性较差。
图1 柳林区块含水层系划分图
新近系、第四系砂砾石(岩)孔隙含水层组中孔隙发育,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形成孔隙潜水,受地形、补给条件及其分布面积的限制,富水性一般不强,经短途径流即排向河道或沟底补给地表水或渗入下伏岩层裂隙中,集中排泄时形成下降泉。
1.2 流体场特征
1.2.1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柳林区块地层总体向西倾伏,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为一西倾宽缓单斜蓄水构造,大气降水和东部灰岩的侧向补给是区块内所有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有时大气降水成为各主要含水层唯一的补给源。地表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不利于地下水补给或者补给量很小。受单斜构造的控制,柳林区块各主要含水层基本上都是在东部地层出露区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然后由浅部流向深部。
图2 柳林区块水文地质简易剖面图
柳林区块地下水水位高程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总体背景。地下水主要表现为顺层向深部流动,随侧向距离的延长,径流强度逐渐减弱。在山西组埋深大于500m处,地下水径流已经很缓慢,地下水径流基本处于滞流状。煤层底部奥陶系地层也表现出东、北部较高,逐渐向西、南部降低的一致趋势。
根据围岩含水层对煤层供水强弱,将柳林区块煤层水分为三种类型。①煤层顶板为灰岩溶蚀孔型含水层,对煤层供水较为充足,煤层产水量大,石炭系太原组8号煤层属于此种类型;②煤层顶板或底板为砂岩孔隙、裂隙型含水层,对煤层供水有限,煤层产水量一般不大,二叠系山西组4号煤层属于此种类型;③煤层顶、底板皆为泥质岩,供水性差,渗透到煤层中的水极少,只有在断层或裂隙发育的部位才能提供给煤层,山西组5号煤层属于该种类型。
1.2.2 地下水化学特征
水化学成分是地下水运动的真实记录。煤层水化学研究是为了阐明地下水循环特征。柳林区块煤层水化学成分阴离子以HCO
-
3
为主,含量一般2100~2400mg/L,8号煤层水的HCO
-
3
含量略高于4、5号煤层水;其次是Cl
-
,另外含有少量CO
-
3
和SO
2-
4
。阳离子以Na
+
占主导,含量1300~1800mg/L,还含有少量K
+
、Ca
2+
、Mg
2+
和NH
+
4
;pH值6.7~8.2。
柳林区块4、5号煤层水矿化度高于8、9号煤层水,反映8、9号煤层水的活跃程度较高,4、5号煤层气富集的水文地质条件要好于8、9号煤层。
2 水文地质条件与煤层气富集的关系
2.1 水文地质控气作用
煤系地层的水文地质条件是影响煤层气富集、保存、成藏及开采的重要地质因素之一。不同水文地质条件下,煤层瓦斯的富存条件不同,含气饱和度不同,造成煤层瓦斯含量的差别很大。某些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瓦斯保存有利,而有些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瓦斯保存却十分不利。水文地质控气作用可概括为三种特征:①水力运移逸散控气作用;②水力封闭控气作用;③水力封堵控气作用(叶建平等,2001)。水力封闭作用和水力封堵作用有利于煤层气的保存,而水力运移逸散作用则造成煤层气的散失。一般而言,地下水压力大,煤层气含量高,反之则低。地下水的强径流带煤层气含量低,而滞流带煤层气含量高。
2.1.1 水力运移逸散控气作用
水力运移逸散控气作用常见于导水性强的断层构造发育区,通过导水断层或裂隙,沟通煤层与含水层,水文地质单元的补、径、排系统完善,含水层富水性与水动力强,含水层与煤层水力联系较好,在地下水的运动过程中,地下水携带煤层中气体运移而逸散。
2.1.2 水力封闭控气作用
水力封闭控气作用发生于断裂不甚发育的宽缓向斜或单斜中,而且断裂构造主要为不导水性断裂,特别是一些边界断层,具有挤压、逆掩性质,成为隔水边界。水力封闭控气作用一般发生在深部,地下水通过压力传递作用,使煤层气吸附于煤中,煤层气相对富集而不发生运移,煤层含气量较高。
2.1.3 水力封堵控气作用
水力封堵控气作用常见于不对称向斜或单斜中。在一定压力差条件下,煤层气从高压力区向低压力区渗流,或者说由深部向浅部渗流。压力降低使煤层气解吸,因此在煤层露头及浅部是煤层气逸散带。如果含水层或煤层从露头接受补给,地下水顺层由浅部向深部运动,则煤层中向上扩散的气体将被封堵,致使煤层气聚集。
2.2 地下水化学特征对煤层气成藏的影响
对于含煤地层来说,不同类型的地下水反映不同的矿化度、盐度,而不同的矿化度、盐度对煤层气藏的影响不尽相同。因此,不同类型的地下水对煤层气成藏起着不同的作用。按地层水的化学性质,可将地层水分为CaCl
2
型、NaHCO
3
型和Na
2
SO
4
型三类。一般CaCl
2
型水是深层成因水,往往位于承压区,具有较高的矿化度。承压水封闭区煤层封闭条件较好,煤层气成藏条件有利,但承压水区煤层埋深往往大于1000m,孔渗条件较差,虽利于成藏,但不利于煤层气的开发。低矿化度的Na
2
SO
4
型地下水是地表补给水的标志,处于补给区或泄水区附近,煤层埋深较浅或侧向煤层已出露地表,是地表水沿露头区渗入煤层后产生水力交替的产物,常常与甲烷风化带相对应,煤层气成藏条件差。NaHCO
3
型地下水的矿化度介于前两者之间,煤层埋深主要在250~1000m之间,煤层埋藏适中,水力交替滞缓,在渗入水与地层水的接触面水流相反,产生局部滞流带,地层水流动不畅而形成超压,从而形成封堵型煤层气藏。
2.3 柳林区块煤层气富集特点
柳林区块地层水以NaHCO
3
型为主,局部地区有CaCl
2
或Na
2
SO
4
型(图3),总矿化度东低西高,纵向上,总矿化度由浅到深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山西组地层水的Cl-含量明显高于太原组,反映了山西组地层水的封闭性要好于太原组。柳林区块上古生界煤系地层水化学特征显示出该区块的地层水与地表连通,但属较稳定承压水动力系统,相对较高矿化度的NaHCO
3
水型显示其对烃类的较好保存条件,并且在400m左右的埋深,Cl
-
含量能达到1000mg/L左右,为很有利于煤层气富集的水化学条件(王明明等,1998)。
图3 柳林区块山西组地下水化学类型分布图
综合来讲,可根据柳林地区煤层气赋存特征与地下水化学场、动力场的耦合关系,来探讨水文地质条件与煤层气富集的关系。水文地质参数、水位标高、矿化度、影响半径,都将对煤层气的生产能力产生显著影响。高含气带分布规律与地下水系统划分、水动力条件、矿化度分布规律具有对应关系。就柳林地区的水动力条件和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来说,地下水顺地层向西部深处流动,且越往西部深处矿化度越大、水动力越弱,对煤层气富集越有利。
3 柳林区块煤层气成藏模式
柳林区块太原组与山西组煤层以焦煤、瘦煤为主,煤层气的富集表现为高含气量与厚煤带的叠合区域。埋深与水动力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煤层气的富集程度。
3.1 太原组煤层气成藏模式
太原组8+9、10号煤层为单斜水动力封闭成藏(图4)。由于补给区与径流区均在柳林区块外,柳林区块多为弱径流与滞流环境,有利于煤层气的保存。由北东向南西方向,随埋深加大,地层压力增加,煤层含气量相应增高。区块西南方向地下水径流作用弱,理论上有利于煤层气富集保存,虽然吨煤含气量可观,但由于富水性强,储层压力大,排水降压困难。加之煤层在此分岔变薄的趋势,不利于煤层气开发。
图4 柳林区块太原组单斜水压封闭成藏模式图
3.2 山西组煤层气成藏模式
山西组3+4、5号煤层顶板主要为泥岩封盖,局部为粉砂岩,顶底板含水性较弱,虽然存在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但整体上不存在水动力运移逸散作用,含气饱和度达90%,为区域有效盖层气压封闭成藏(图5)。煤层厚度与埋深是煤层气富集的主控因素,柳林区块煤层含气量整体上随埋深增加逐渐增大,厚煤带发育区为煤层气富集的有利地区。
图5 柳林区块山西组盖层气压封闭成藏模式图
4 结论
水动力条件直接影响着地层压力分布及流体的运移,由此改变吸附气与溶解气和游离气间原有的平衡,从而影响到煤层气的富集与保存。
柳林区块太原组8号煤层与顶板灰岩为同一水动力系统,由于煤岩基质和地层水中存在较大的浓度梯度,煤岩中甲烷气体不断向上逸散,继而被交替地层水带走而难以保存在煤层中。因此,柳林区块太原组煤层整体含气饱和度偏低,含水饱和度较高,对后期排水降压不利。
柳林区块山西组3+4、5号煤层顶板主要为泥岩封盖,局部为粉砂岩,顶底板含水性较弱,虽然存在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但整体上不存在水动力运移逸散作用,含气饱和度达90%,煤层气开采条件较好。
参考文献
任光军,王莉,娄剑青.2008.柳林地区水文地质特征及其对煤层气生产井的影响,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地质出版社,378~389
王明明,卢晓霞,金惠等.1998.华北地区石炭二叠系煤层气富集区水文地质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4):385~393
叶建平,武强,王子和.2001.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赋存的控制作用[J].煤炭学报,26(5):459~462
赵庆波,刘兵,姚超等.1998.世界煤层气工业发展现状[M].北京:地质出版社,1~2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山西甲烷气体销售〕甲烷是无色无味的,它对我们到底有什么作用呢?》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468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