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戏曲著名代表人物答1、李胜素李胜素,1966年2月16日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中国国家京剧院主要演员,国家一级演员,工青衣、花衫。现任国家京剧院一团团长,京剧界领军当红名...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九江县一中,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戏曲著名代表人物

戏曲著名代表人物

1、李胜素

李胜素,1966年2月16日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中国国家京剧院主要演员,国家一级演员,工青衣、花衫。现任国家京剧院一团团长,京剧界领军当红名角,该团领衔主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梅兰芳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3、尚小云

尚小云(1900年1月7日-1976年4月19日),名德泉,字绮霞。出生于河北邢台市南宫市。1900年1月7日出生。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著名京剧旦角,著名京剧演员,是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中国现代京剧代表人物之一,尚派艺术的创始人。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

4、程砚秋

程砚秋(1904年1月1日-1958年3月9日),男,原名承麟,满族索绰罗氏,满洲正黄旗人。北京人,后改为汉姓程,初名程菊侬,后改艳秋,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砚秋,改字御霜。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旦角,著名京剧艺术大师,著名京剧演员,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艺术的创始人。1958年3月9日去世,享年54岁

5、荀慧生

荀慧生(1900年1月5日-1968年12月26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旦角,伟大的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演员,荀派艺术的创始人。男,祖籍河北阜城,初名秉超,后改名秉彝,又改名“词”,字慧声,1925年与余叔岩合演《打渔杀家》起改名为荀慧生,号留香,艺名白牡丹。是四大名旦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胜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梅兰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尚小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程砚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荀慧生

中国戏曲的资料

这些是我历经好几年所收集的戏曲资料,不管是京剧还是昆曲等古典戏曲都有包括,是学戏曲和研究戏曲的不错的资料,应该是网络上最全面戏曲资料全集,从古代戏曲到现代戏曲文化资料应有尽有

此丰富的戏曲资料不得不说神奇的 古籍阁 不管是现代古代戏曲多稀缺的资料基本上都有,现代的戏曲资料更是你意想不到的全面

其中部分戏曲资料目录如下:

《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人民文学出版社》

《顾曲指南三十集_民国四年至九年上海中华图书馆排印本》

《刘奎官舞台艺术-赵凤池记录 黎方整理-中国戏剧出版社》

《戏学指南十六册民国二十年上海大东书局排印本-册十五》

《中国俗曲总目稿 (下册)》

《京剧锣鼓》

《新编戏学汇考》

《戏学指南十六册民国二十年上海大东书局排印本-册十二》

《元明清戏曲故事集(古本插图全四册)》

《清宫戏出人物画 》

《中国艺术研究院藏清升平署戏装扮像谱》

《傅惜华.明代传奇全目》

《戏考大全 名家平剧秘本》

《马连良舞台艺术》

《新编戏学汇考第八册_凌善清许志豪大车书局上海》

《顾曲指南三十集_民国四年至九年上海中华图书馆排印》

《戏学指南十六册民国二十年上海大东书局排印本-册十四》《京剧唱腔鼓套子》

《京剧字韵》

《中国京剧史图录》

《京剧传统曲牌选》

《京剧名家的演唱艺术》

《京剧余派老生唱腔集》

《京剧音韵概说》

《京剧表演艺术杂谈》

《京剧谈往录全四编》

《赵喇嘛京胡曲谱-》

《京剧生行艺术家浅论》

《京剧前辈艺人回忆录》

《京剧曲谱集成》

《京剧大师裘盛戎》

《中国京剧打击乐》

《京剧脸谱图说》

《京剧声韵》

《京剧传统剧本汇编》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3 清宫文献》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4 申报》

《马连良演出剧本选》

《新编戏学汇考第十册》

《新编戏学汇考第七册戏曲编》

《京胡演奏基础》

《学戏和演戏》

《唐韵笙舞台艺术集》

《水浒戏曲集第一集》

《刘曾复教授说戏文稿》

《谈悟空戏表演艺术》《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续编 2 清宫文献 下》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9 图录 上》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6 其他报纸 下》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10 图录 下》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7 日记》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1 专书 上》

《俗文学丛刊 京剧抄本 62册》

《戏曲演员演唱及创腔经验》

《新编戏学汇考第三册戏曲编》

《京剧大师尚小云》

《新编戏学汇考第五册戏曲编》

《中国俗曲总目稿 (上册)_》

《戏学指南十六册民国二十年上海大东书局排印本-册十》

《张元和昆曲身段试谱》

《新编戏学汇考》

《戏学指南十六册民国二十年上海大东书局排印本-册十一》

《元代杂剧全目.作家出版社》

《北京传统曲艺总录》

《明代杂剧全目_12050373.pdf

《戏学指南十六册民国二十年上海大东书局排印本-册八》

《汪笑侬戏曲集》

《戏考大全》

《京剧杂谈》

《戏曲艺术讲座》

《艺坛 第3卷》

《戏剧丛刊》《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续编 1 清宫文献 上》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8 笔记及其他》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5 其他报纸 上》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续编 3 行会文书》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续编 4 报纸及其他》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2 专书 下》《戏曲菁英》

《古典戏曲存目汇考 (下册》

《戏曲艺术》

《古典戏曲存目汇考 (上册)》

《戏学指南十六册民国二十年上海大东书局排印本-册四》

《杨宝忠京胡演奏经验谈-杨宝忠-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

《戏学指南十六册民国二十年上海大东书局排印本-册十三》

《盖叫天的艺术生活-徐以礼-上杂出版社》

《看万山红遍 中南区戏剧观摩演出剧目集锦-广东画报社》

《水浒戏曲集第二集 傅惜华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徐兰沅操琴生活-徐兰沅口述-唐吉整理-中国戏剧出版社》

《戏曲艺术讲座 第6集-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宝文堂书店》

《戏学指南十六册民国二十年上海大东书局排印本-册七》

《新编戏学汇考第六册戏曲编_凌善清许志豪》

《刘鸿声的声腔艺术-徐兰沅讲述-音乐出版社》

《戏学指南十六册民国二十年上海大东书局排印本-册九》

《大众京戏考-金鑫-大明书局》

《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纪念刊-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编》

《戏学指南十六册民国二十年上海大东书局排印本-册五(1)》

《古典戏曲存目汇考 (中册)》

《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上》

《艺坛 第6卷-》

《香玉剧社号战斗机爱国捐献汇刊》

《上海戏曲史料荟萃1-5-中国戏曲志上海卷编辑部编》

《程砚秋文集-程砚秋-中国戏曲研究院》《京剧旦角唱念浅说》

《京剧声乐研究》

《京剧花旦表演艺术》

《京剧传统曲牌选》

《京剧老旦唱腔琴谱集》《东游记-梅兰芳-中国戏剧出版社》

《郝寿臣脸谱集(再版)-北京市戏曲学校主编》

《汉剧研究资料汇编》

《戏学指南十六册民国二十年上海大东书局排印本-册一》

《新时代文丛(第四辑)老戏剧家王瑶卿及其他》

《新编戏学汇考第九册戏曲编_凌善清许志豪》

《戏学指南十六册民国二十年上海大东书局排印本-册二》

人民大舞台的历史沿革

人民大舞台为上海最早的京剧演出场所。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当时任上海英租界巡捕房包探头目的童子卿,将营业了十年多开办群仙茶园(著名的京剧髦儿戏剧场)等积攒起来的钱,以协兴公司的名义向哈同洋行租地建造新式剧场,旧货商吴站清和商务印书馆也有股份。1909年12月30日(宣统元年11月18日)落成开业。取名文明大舞台,人们惯称大舞台。

京剧名角杨小楼、王又宸、小子和、刘鸿声等先生加入大舞台班底。1914年,梅兰芳与王凤卿南下在此登台。

1919年,由上海大亨黄金荣接办。易名荣记大舞台。

1933年大舞台拆建停业,班底散伙。重建后正门改在二马路(今九江路663号),请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仿照纽约最新式舞台建造,观众席位号称30000实为2632个。1934年9月9日开幕,邀请梅兰芳、马连良两大剧团在此演出。1935年让与黄金荣徒弟沈长赓接办,此后多次转换,但都是黄金荣的徒子徒孙经营。大舞台成为海派京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见证地。

1951年1月26日,大舞台由上海市文化事业管理局戏曲处购买接管,2月底改为国营人民大舞台。1966年曾改名人民大剧场,兼映电影。1976年翻修后恢复人民大舞台原名。1989年初在此举行“周信芳诞生九十周年纪念演出”。

经上海诚亚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重建,2010年9月16日,人民大舞台开始重建后试运行。是为1909年人民大舞台首次开业后的第101年。2011年5月2日,重建后的人民大舞台正式开业。

中国戏曲种类

戏曲(traditional opera)

戏曲中国六大戏曲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秦腔

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昆曲、粤剧、川剧、淮剧、晋剧、汉剧、湘剧、潮剧、闽剧、祁剧、莆仙戏、河北梆子、湖南花鼓、吕剧、花鼓戏、徽剧、沪剧等五十多个剧种。

戏曲的特点

京剧

京剧女老生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发源于十九世纪中期的都城北京,并于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其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来自中国南方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黄”声腔为主的“三庆”,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随后,另外三个徽班:“四喜”、“春台”和“和春”也来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剧逐渐衰落,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到了清朝道光年间湖北演员进京,带来了楚调(汉调、西皮调),在京师与徽班造成了西皮与二黄合流,形成所谓的“皮黄戏”。此时在京师里形成的皮黄戏,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有了“京音”的特色。后来由于他们经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叫做“京戏”,也叫“京剧”。又由于京剧在京师的迅速发展,使其艺术水平在中国戏曲中名列前茅,后来在全中国流行,所以也被称为“国剧”。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徽戏进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庆班”。随后来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合称“四大徽班”。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已拥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余胜三、张二奎、程长庚被称为老生“三鼎甲”,此外还有老生演员兼京剧剧作家卢胜奎。程长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汉调、徽调并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时期的其他京剧演员作了更多的努力,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对后世京剧的发展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如老生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谭鑫培、汪桂花芬、孙菊仙、汪笑侬、刘鸿声、王鸿寿、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周信芳、马连良、杨宝森、谭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继先、姜妙香、叶盛兰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杨小楼、盖叫天、尚和玉、厉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云、田桂凤、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欧阳予倩、冯子和、小翠花、张君秋等、老旦龚云甫、李多奎等;净角穆凤山、黄润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刘赶三、杨鸣玉(原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长林、肖长华等。此外还有著名琴师孙佑臣、梅 田、徐兰沅、王少卿、杨宝忠等;著名鼓师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等。

经典剧目:

霸王别姬(梅派)、白蛇传、定军山、贵妃醉酒(旦角折子戏)、群英会、借东风(须生)、玉堂春(程派)、九件衣、文昭关、望江亭、徐策跑城、辕门斩子、四郎探母、红鬃烈马(全部)锁麟囊、探阴山、杨门女将、 文姬归汉、罗成叫关、孟丽君、游上林(折子戏)、赵氏孤儿、谢瑶环

评剧

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形成于唐山,故又名“唐山落子”。民国十二年(1923),创建该剧种的警世戏社在天津演出时,因其上演剧多有“惩恶扬善”、“警世化人”、“评古论今”之新意,纳名宿吕海寰建议,改称“评剧”;民国二十五年名伶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版《海棠红》,新闻界将评剧之称谓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 评剧源于冀东民间歌舞“秧歌”,秧歌是民间农历新正花会活动中的主要形式之一,由双人彩扮,对歌对舞,群体伴唱伴舞,锣鼓击节,唢呐或丝竹配乐伴秦,以歌唱民间生活故事、历史人物、四季风光为主要内容。

明、清两代多有以唱秧歌为业者,所唱曲调以莲花落为主。至清末,秧歌又汲取了乐亭皮影、鼓书等,遂演变成为具有冀东地方特色的“蹦蹦戏”。 蹦蹦戏初期为两小戏(一旦一丑),有唱有白,载歌载舞;所演剧目有百种,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和首尾贯穿的人物,以叙事体第三人称为其主要特点。音乐上也是向板腔体过渡的形态。因蹦蹦艺人所唱曲调以莲花落为主,并以竹板(节子板)击节,故有蹦蹦戏与莲花落之混称。演出形式是先以群体合唱“四喜歌”开场,再引出正戏。 道光二十年(1840)后,农民以习蹦蹦戏谋生者日益增多,涌出了大批唱蹦蹦戏的艺人。由于艺人们各自所操的乡土方言和活动地域的不同,遂形成了东、西、北三路蹦蹦戏。光绪六年至二十六年(1880-1990)间,出现了许多半职业和职业性的班社。班社中优秀的蹦蹦艺人在互相竞争中,又彼此交流,互相汲取,从而推动了蹦蹦戏不断向前发展,将对口彩唱两小戏推进到三小戏(即拆出戏)阶段。 折出戏扮演者由三人称转化为第一人称,剧本由说唱体演变为代言体,出现了分场式的小型剧目,表演上也开始有了简单的脚色行当划分,表演上除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传统秧歌舞蹈动作外,在一些剧目中开始引进模拟现实生活的写实动作,同时也开始仿效大剧种的程式动作。但又不受严格的程式规范束缚,动作较为自由。

念白以唐山地方语言为基础稍加韵化而成。音乐唱腔,初具板腔体样式。有了慢板、二六板、小悲调、锁板等;伴秦,以板胡为主,兼用唢呐、笛子;击节乐器甩掉了竹子板,改用枣木梆子并借用河北梆子锣经,启秦时以拉板胡者跺脚为令来指挥乐队伴秦。舞台设施只置一桌二椅和"守旧",别无他物。 折出戏剧目计有百余种,大部分来源于两小戏,或影卷、梆子剧本。另一部分则是依据民间现实生活、时事传闻、古今传奇、历史小说、子弟书鼓词等编写而成。在折出戏时期,清光绪三十四年,由于光绪、慈禧的相继逝世,清政府下令百日内禁止娱乐活动,致使蹦蹦戏各班社处于瘫痪状态,多有解体。同年秋,一些艺人成立了庆春社。为防止当局禁演,遂仿照大戏模式对折出戏进行全面改造,大量汲取了梆子板式和锣鼓,使蹦蹦戏具有了大型剧种的雏型。改革后的蹦蹦戏,定名为“平腔梆子戏”。 宣统元年,唐山兴盛了永盛茶园,邀请庆春社做开业演出,深受广大工人及观众的热烈欢迎,从此庆春社在唐山站住了脚跟。为巩固蹦蹦戏在城市中的阵地,班社艺人奋力赶写赶排新戏,至民国元年,创作、改编、移植的大型剧目已达三十余部,与此同时,也健全了表演行当,完善了唱腔板式和伴秦体制,从而使蹦蹦戏具有了崭新的艺术风貌。至此,孕育在秧歌母体中的民间小戏,终于在民国初年以新的姿态脱颖而出,时人称其为唐山落子,后定名为评剧。 《杨三姐告状》、《安重根刺伊腾博文》等现代戏面对社会现实生活,以时事新闻为题材,在当时很有影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评剧呈现了一派繁荣景象;有许多省、市、自治区组建了评剧艺术团体,至此,评剧一跃而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 《杨三姐告状》又名《枪毙高占英》。根据真人真事编剧。写民国七年,富绅富贵章之子高占英娶贫女杨二姐为妻,高流氓成性,与其大嫂裴氏、五嫂金玉通奸。二姐劝夫改邪归正,高便怀恨在心。奸夫淫妇合谋,害死二姐。三姐杨玉娥在吊孝中发现疑点,乃赴滦县告状,县官受贿,致使三姐败诉。三姐不服,上告直隶总厅(天津),斗争终于胜利。高占英伏法遭枪决。 此剧民国八年(1919)首演于哈尔滨庆丰剧院。剧本首载1929年诚文信书局出版的《评戏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12月出版的《成兆才剧本选集》亦收此剧。 《花为媒》故事见《聊斋志异-寄生》。写王俊卿与表姐李月娥互相爱慕,但月娥父坚不允婚,俊卿相思成病。媒婆阮妈另选张五可,并定计花园相亲。张、王一见钟情。迎娶之日,月娥母趁丈夫外出,亦将月娥送至王家,俊卿遂娶二妻。 此剧民国三年(1914)由庆春平腔梆子班首演于唐山盛茶园。后收入《评剧大全》第2集。 越剧名剧玉蜻蜓评剧表演艺术家有新凤霞、赵丽蓉等。

越剧

它的前身是流行于浙江嵊县一带的“落地唱书”,至三十年代逐步发展成为“女子绍兴文戏”。

四十年代初女子越剧在上海蓬勃发展,在艺术上吸取了昆剧、话剧的营养,逐渐成熟。以尹桂芳、徐玉兰、王文娟、袁雪芬为代表的老一辈艺术家,较早地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关怀,在体制和艺术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新编越剧《祥林嫂》的演出是越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正是这批老艺术家的勇于改革、积极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博采众长,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逐渐形成了各具艺术特色的越剧流派。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越剧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创作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声誉,《情探》《追鱼》《春香传》《孟丽君》《孔雀东南飞》《何文秀》《沙漠王子》《九件衣》《玉蜻蜓》等成为优秀保留剧目,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追鱼》《碧玉簪》《红楼梦》还被摄成电影等打批优秀剧目。

八十年代中期,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杭州成立,随之,浙江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小百花”现象。一大批优秀“小百花”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如梅花大奖获得者茅威涛,梅花奖得主周云鹃、吴凤花等,他们又代表了新一代的越剧艺人,在百花园里竞相绽放,预示着越剧事业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主要剧院剧团有上越、浙百、绍百、芳华、南越等

黄梅戏

黄梅戏《红楼梦》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以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半把剪刀》、《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九件衣》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杨俊、韩再芬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剧团主要有安徽省黄梅剧团、安庆黄梅剧团、湖北省黄梅剧团

淮剧

淮剧《牙痕记》淮剧,又名江淮戏,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淮剧是距今已在二百余年的老剧种,早在清代中叶,江苏盐阜(盐城和阜宁)、清淮宝(淮安和宝应)一带流行着一种由家民号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仅以竹板击节。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称为江北小戏。之后,又受徽剧和京剧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淮剧。淮剧语言是以今建湖县的方言为基调,经过戏曲化而形成的一种舞台语言。淮剧语言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20个韵部。淮剧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以[淮调]、[拉调]、[自由调]为三大主调。[淮调]高亢激越,诉说性强,大多用于叙事。拉调委婉细腻,线条清新,适用于抒情性的场景;[自由调]旋律流畅,可塑性大,具有综合性的表现性能。围绕三大主调而派生出来的一些曲调,如一字腔、叶字调、穿十字、南昌调、下河调、淮悲调、大悲调等。淮剧《一江春水向东流》

淮剧的伴奏乐器、管弦乐有二胡、三弦、扬琴、笛、唢呐等,打击乐器有扁鼓、苏锣、铙钹、堂鼓等。打击乐在香火戏锣鼓基础上吸收麒麟锣、盐阜花鼓锣等民间锣鼓演变而成。

淮剧的经典剧目:早期有生活小戏和大戏“九莲十三英”(即《秦香莲》、《蓝玉莲》等9本带“莲”字的戏和《王二英》、《顾凤英》(牙痕记)《苏迪英》等13本带“英”字的戏);淮剧传统经典剧目有《孟丽君》、《牙痕记》(又名《安寿保卖身》)、《玉杯缘》、《嫁衣血案》(又名《九件衣》)、《打碗记》、《哑女告状》、《恩仇记》、《柜中缘》、《白蛇传》、《岳飞》、《千里送京娘》、《状元袍》、《官禁民灯》以及清宫戏《蓝齐格格》等颇有影响。

上海淮剧团为以《金龙与蜉蝣》为标志,都市新淮剧的旗号在戏剧界引起很大凡响。当今 江苏省淮剧团创作的精品工程淮剧现代戏《太阳花》、《一江春水向东流》、《孟丽君》也深受观众喜爱;《金色的教鞭》、《小豆庄风情》 被拍成电影。

昆曲

昆曲牡丹亭昆曲是我国的古老剧种,约在元末明初形成于江苏昆山一带,又称“昆山腔”。明代嘉靖时期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重大改革。他吸收了南曲诸种唱腔和金元北曲中的音律唱法,以及江南的民间小曲等多种艺术成分,创造出一种轻柔委婉的“水磨腔”。与选氏同时的剧作家梁辰鱼专为昆山腔编写了《浣纱记》一剧,演出后轰动江南,并迅速流行全国。明末清初,昆曲一度繁荣,在艺术上更加精致完美,成为一个具有全国影的剧种。至乾隆时期,昆曲艺术被统治阶级所掠夺,内容趋向宫廷化,以致脱离人民群众而渐衰落,到解放前夕,已濒临奄奄一息的境地。解放后,昆曲在剧本.唱词。唱腔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力求通俗易懂。1956年浙江省昆苏剧团赴京成功地演出了《十五贯》,轰动全国。1957年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建立了北方昆曲剧院。昆曲这个古老的剧种,又焕发出艺术的青春。

昆曲已有五百年的历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的声腔系统。它的剧目丰富,剧本文词典雅华美,文学性较高。发音,吐字讲究四声,严守格律、板眼。昆曲曲调是曲牌体,每出戏由成套曲牌构成。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表演细腻,身段动作和歌唱紧密结合,舞蹈性很强。伴奏乐器主要是笛子,有时也用三弦、笙、唢呐等。

明代中叶,昆曲向北方流传,经许多艺人的努力,将昆曲和北方地区语言相结合,形成了“北昆”;原来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昆曲,则被称为“南昆”。;比昆的演出武戏较多,表现风棚U健豪放;南昆则注重音韵吐字和细腻做工,比较清婉缠绵。昆曲在中国戏曲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京剧和湘剧、川剧等地方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过直接的影响。 豫剧

豫剧

陕西省咸阳豫剧团成立于一九五二年,迄今已逾五十年历史,是陕西省具有较高影响的地市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国有全民.豫剧,原称“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调”,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豫剧传统剧目有六百多出。著名演员有常香玉、牛得草等,代表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七品芝麻官》《花木兰》《朝阳沟》等。

秦腔

又称乱弹,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源于西秦腔,如今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其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得名,陕西话发音尤为妙),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秦腔创造了中国戏曲音乐中板式变化的结构方法,是最早的板腔体声腔,也是梆子腔(乱弹)系统的母体。现在北方各地梆子戏虽然风格与秦腔有很大不同,但在音调和伴奏上都保持着共同的特征。

刘聪是刘备的什么人?和刘备有关系吗?刘聪的简介

人物生平

文武兼备

刘聪年幼时就聪明好学,令博士朱纪都觉得十分惊奇。刘聪非但通晓经史和百家之学,更熟读《孙吴兵法》,而且善写文章,又习书法,擅长草书和隶书;另外,刘聪亦学习武艺,擅长射箭,能张开三百斤的弓,勇猛矫捷,冠绝一时。可谓文武皆能。

刘聪二十岁后到洛阳游历,得到大量名士结交。后担任新兴太守郭颐的主簿。及后迁任右部都尉,因安抚接纳得宜而得到匈奴五部豪族的归心。河间王司马J表刘聪为赤沙中郎将,但当时刘渊在邺城任官,因害怕驻守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加害父亲,于是投奔司马颖,任右积弩将军,参前锋战事。

助父建国

永安元年(304年),司马颖任命刘渊为北单于,刘聪被立为右贤王,并与父亲应命回到匈奴五部为司马颖带来匈奴援军。但刘渊回到五部后就称大单于,刘聪亦改拜鹿蠡王。刘渊聚众自立,同年即称汉王,建立汉赵。后来任命刘聪为抚军将军。

元熙五年(晋永嘉二年,308年),刘聪被派遣南据太行山。同年年末渊称帝,刘聪升任车骑大将军。不久封楚王。次年与王弥和石勒等进攻壶关,击败司马越派去抵抗的施融和曹超,攻破屯留和长子,令上党太守庞淳献壶关投降。数月后又领兵攻洛阳,击败平北将军曹武,长驱直进至宜阳。但刘聪因连番胜利而轻敌,被诈降的弘农太守垣延率兵乘夜偷袭刘聪,最终刘聪大败而还。两月后刘聪再与王弥、刘曜、呼延翼等进攻洛阳。晋室以为汉赵刚遭大败,短时间不会再南侵,于是疏于防备,知道刘聪等来攻十分畏惧,刘聪更一度进兵至洛阳附近的洛水。当时晋将北宫纯率兵夜袭汉赵军壁垒,斩杀将领呼延颢;及后呼延翼更被部下所杀,所率部队因丧失主帅而溃退,刘渊于是下令撤兵。刘聪则上表称晋朝军队又少又弱,不能因呼延翼等人之死而放弃进攻,坚持要留下来。刘渊允许。而面对汉赵军,防守洛阳的司马越唯有婴城固守。但及后司马越乘刘聪到嵩山祭祀的机会派兵进攻留守的汉赵军,斩杀呼延朗。安阳王刘厉见此,害怕刘聪怪罪自己而跳进洛水自杀。王弥此时以洛阳守备仍坚固和粮食不继劝刘聪撤军,但刘聪因为是自己请求留下,不敢自行撤军。刘渊及后听从宣于之之言,命刘聪领军撤退,刘聪见此才撤军。

刘聪回到平阳后,被任命为大司徒。河瑞二年(晋永嘉四年,310年),刘渊患病,任命刘聪为大司马、大单于,与太宰刘欢乐和太傅刘洋共录尚书事,并在都城平阳西置单于台。不久刘渊逝世,聪兄太子刘和即位。

弑兄登基

刘和即位后,受宗正呼延攸、卫尉刘锐及素来厌恶刘聪的侍中刘乘进言唆摆,决意要消除诸王势力,尤其当时拥兵十万的刘聪。刘和不久就采取行动,但因刘聪有备而战,最终刘聪率军从西明门攻进皇宫,并于光极殿西室杀害刘和,又收捕逃到南宫的呼延攸等人,并将他们斩首示众。

刘和死后,群臣请刘聪继位,刘聪以其弟北海王刘V是单皇后之子而让位给他,但刘V仍坚持由刘聪继位。刘聪最终答应,并说要在刘V长大后将皇位让给他,登位后即立刘V为皇太弟,改元光兴,尊刘渊妻单氏为皇太后,其母张氏为帝太后,领大单于、大司徒,立妻呼延氏为皇后,以子刘粲为抚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

灭亡西晋

攻取洛阳

刘聪即位后三个月,即派刘曜、王弥和其子河内王刘粲领兵进攻洛阳,与石勒于大阳会师并在渑池击败晋将裴邈,乃直入洛川,掳掠梁、陈、汝南、颍川之间大片土地,并攻陷百多个壁垒。次年,又派前军大将军呼延晏领二万七千人进攻洛阳,行军至河南时就已十二度击败抵抗的晋军,杀三万多人。后刘曜、王弥和石勒都奉命与呼延晏会合。呼延晏在刘曜等人未到时就先行进攻洛阳城,攻陷平昌门并大肆抢掠,更于洛水焚毁晋怀帝打算出逃用的船只。刘曜等人到达后就一起攻进洛阳城,俘掳晋怀帝和羊皇后,后将他们移送到平阳。并在皇宫纵兵抢掠,尽收晋宫中的宫人和珍宝,又大杀官员和宗室。另外更俘掳晋怀帝和羊皇后,将他们移送到平阳。史称永嘉之乱。

败逐刘琨

永嘉之乱后,刘聪又因晋牙门赵染叛晋归降而命刘曜和刘粲攻打关中,最终攻陷长安并杀晋南阳王司马模,并让刘曜据守长安。但不久就被晋冯翊太守索D、安定太守贾疋和雍州刺史曲特等反击,刘曜等兵败,刘曜更被围困于长安。终于嘉平二年(永嘉六年,312年)被逼退出长安,撤回平阳。

嘉平二年(312年)年初,刘聪曾派靳冲和卜翊围困晋并州治所晋阳,但因拓跋猗卢率兵营救而失败。不久,令狐泥因其父令狐盛被晋并州刺史刘琨杀害而投奔汉赵,并说出晋阳虚实。刘聪十分高兴,便派刘粲和刘曜攻晋阳,由令狐泥作向导。刘琨知道汉赵来攻后就到中山郡和常山郡招兵,并向拓跋猗卢求救;同时由张乔和郝诜领兵挡住汉赵军。但张、郝皆败死,刘粲于是乘刘琨未及救援而攻陷并占领晋阳。但不久拓跋猗卢则亲率大军与刘琨反攻晋阳,刘曜兵败,唯有弃守晋阳,撤走时遭拓跋猗卢追及,在蓝谷交战但大败。晋阳得而复失。

杀害怀帝

晋怀帝被掳至平阳后,被刘聪任命为特进、左光禄大夫、平阿公。后来改封会稽郡公。刘聪曾与怀帝回忆昔日与王济造访他的往事,亦谈到西晋八王之乱,宗室相残之事。刘聪谈得十分高兴,更赐小刘贵人给怀帝。但于嘉平三年(313年)正月,刘聪在与群臣的宴会中命怀帝以青衣行酒,晋朝旧臣庾珉和王俊见此忍不住心中悲愤而号哭,令刘聪十分厌恶。当时又有人流传庾珉等会作刘琨的内应以助他攻取平阳,于是杀害怀帝和庾珉等十多名晋朝旧臣。

屡攻长安

晋怀帝被杀的消息于四月传至长安后,在长安的皇太子司马邺便即位为帝,是为晋愍帝。刘聪则派赵染与刘曜和司隶校尉乔智明等进攻长安,多次击败抵抗的曲允。赵染后更乘夜攻进长安外城纵火抢掠,至天亮才因曲鉴救援长安而撤出长安,但曲鉴追击时又遭刘曜击败。后因刘曜轻敌而被曲允偷袭,乔智明被杀,刘曜唯有撤兵回平阳。

次年,再派刘曜与赵染出兵长安,索D领兵抵抗,但赵染初战于新丰城西因轻敌而败北。不久二人与将军殷凯再攻长安,在冯翊击败曲允,但当晚又被曲允夜袭殷凯军营,殷凯战死。随后刘曜到怀县转攻晋河内太守郭默,但郭默固守不降。在新郑的李矩此时还到刘琨所派的鲜卑骑兵,说服带领他们的张肇进攻刘曜。汉赵士兵看见鲜卑骑兵就不战而走,刘聪见进攻不成,打算先消灭刘琨,故命令刘曜撤军。

建元元年(晋建兴三年,315年),刘曜在襄垣击败刘琨所派军队,并打算进攻阳曲。但此时刘聪又认为要先攻取长安,于是命刘曜撤军回蒲阪。

西晋之亡

刘聪命刘曜撤回蒲阪后数月即派刘曜进攻北地,刘曜先攻破冯翊,后攻上郡,曲允虽然领兵在灵武抵抗但因兵少而不敢进攻。建元二年(316年),刘曜攻取北地,后即进逼长安。虽然有多批援兵救援长安,但都因畏惧汉赵军队而不敢进击。而司马保所派将领胡嵩虽然在灵台击败刘曜,但却因不愿见击退刘曜后曲允和索D势力变得强大,竟然勒兵退还槐里。刘曜因而得以攻占长安外城并围困愍帝所在小城。在爆发饥荒的小城内死守两个月后,愍帝决定出降,被送至平阳。西晋正式灭亡。次年出猎时命愍帝穿戎服执戟作前导,被认出后有老人哭泣。刘粲劝刘聪杀愍帝但刘聪想再作观望。及后又命愍帝行酒、洗爵和执盖等仆役工作,令晋朝旧臣流泪哭泣,辛宾更抱着愍帝大哭。刘聪终也杀害愍帝。

骄昏而亡

刘聪自嘉平三年(314年)十一月立刘粲为相国、大单于,总管各事务后,就将国事委托给他。自己则开始贪图享乐,次年更设上皇后、左皇后和右皇后以封妃嫔,造成“三后并立”。后来更立中皇后。在委托政务给刘粲的同时,刘聪亦宠信中常侍王沈、宣怀、俞容等人,刘聪因于后宫享乐而长时间不去朝会,群臣有事都会向王沈等人报告而不是上表送呈刘聪。而王沈亦大多不报告刘聪,只以自己喜恶去议决事项。王沈等人又贬抑朝中贤良,任命奸佞小人任官。刘聪又听信王沈等人的谗言,于嘉平三年(316年)二月杀特进綦毋达、太中大夫公师、尚书王琰等七名宦官厌恶的官员,侍中卜干哭着劝谏但就遭刘聪免为庶人。

太宰刘易、御史大夫陈元达、金紫光禄大夫刘延和刘聪子大将军刘敷都曾上表劝谏刘聪不要宠信宦官。但刘聪完全相信王沈等,都不听从。刘粲与王沈等人勾结,因此向刘聪大赞王沈等人,刘聪听后即将王沈等人封列侯。刘易见此又上表进谏,终令刘聪发怒,更亲手毁坏刘易的谏书,刘易于是怨愤而死;陈元达见刘易之死,亦对刘聪失望,愤而自杀。朝廷在王沈和刘粲等人把持之下纲纪全无,而且贪污盛行,臣下只会奉承上级;对后宫妃嫔宫人的赏赐丰盛,反而在外军队却资源不足。刘敷见此就曾多次劝谏,刘聪却责骂刘敷常常在他面前哭谏,令刘敷忧愤得病,不久逝世。

因为刘聪的完全信任,王沈和刘粲等人又与靳准联手诬称皇太弟刘V叛变,不但废掉并杀害刘V,更趁机诛除一些自己讨厌的官员,又坑杀平阳城中一万五千多名士兵。刘粲在刘V死后被立为皇太子。

麟嘉三年(318年),刘聪患病,以太宰刘景、大司马刘骥、太师刘、太傅朱纪和太保呼延晏并录尚书事,又命范隆为守尚书令、仪同三司,靳准为大司空,二人皆决尚书奏事,以作辅政。七月癸亥日(8月31日)逝世,在位九年。谥号昭武皇帝,庙号烈宗。

为政举措

政治

刘渊去世后,刘聪弑杀刘和自立为帝。登基后,刘聪置左、右司隶,各领二十多万户,每一万户置一内史,共置四十三位内史,以统治 *** 。另一方面又置单于左辅和单于右辅,各领六夷十万个落,每一万个落置一都尉,以管理胡人。

在位后期,刘聪统治残暴,滥杀大臣,如左都水使者王摅就曾因鱼蟹供应不足而被刘聪杀害;将作大匠靳陵就因未能如期建成“温明”、“徽光”二殿而被杀。王彰曾劝谏刘聪不要游猎过度,要刘聪念及刘渊建国艰难,应专心朝政。但刘聪听后大怒,又要杀王彰,只因太后张夫人绝食以及刘V和刘粲死谏才赦免王彰。后来设立中皇后时,尚书令王鉴和中书监崔懿之等又谏止刘聪滥封皇后,亦被刘聪所杀。

军事

刘聪继位后,派遣族弟刘曜、大将王弥等率领四万大军攻取洛阳周边的郡县,以孤立断绝洛阳。嘉平元年(311年),石勒在苦县消灭西晋主力部队十多万人。同年夏季,刘曜、王弥攻破洛阳,虏走晋怀帝,杀害官员百姓三万余人,史称永嘉之乱。晋怀帝于次年被杀后,晋愍帝于长安即位为帝。建元二年(316年),刘聪派遣刘曜攻破长安,俘晋愍帝,西晋灭亡。随着西晋的灭亡,中原广大的地区,皆成为汉政权的统治范围。

虽然刘聪名义上是中原的共主,但随着领域的扩大,地方的割据迅速形成,汉国统治的地区实际上只有一小部分。

轶事典故

当初,刘聪的母亲张氏怀刘聪时,梦见太阳进到她的肚里,醒来后告诉丈夫刘渊,刘渊说:“这是吉兆,小心别说。”十五个月后生下刘聪,刘聪出生当晚有白光的异常现象。刘聪形体非同寻常,左耳有根白毛,长二尺多,很有光泽。

历史评价

《晋书》:伪主斯亡,玄明篡嗣,树恩戎旅,既总威权,关河开曩日之疆,士马倍前人之气。然则信不由中,自乖弘远,貌之为美,处事难终。纵武穷兵,残忠害謇,佞人方辔,并后载驰,阉竖类于回天,凝科逾于炮烙。遣豺狼之将,逐鹰犬之师,悬旌俯渭,分麾陷洛,铁马陵山,胡笳遵渚,粉忠贞于戎手,聚|绅于京观。先王井赋,乃眷维桑;旧都宫室,咸成茂草。坠露沾衣,行人洒泪。若乃上古敦庞,不亲其子,功成高让,归诸有德。爰及三伐,乃用干戈,将以拯厥版荡,恭膺天命。懿彼武王,殷之列辟,载旆乘时,兴兵誓野,投焚既陨,可以绝言。而轻吕旁挥,彤弧三发,岂若响清跸于常道之门,驰金车于山阳之馆!故知黔首来苏,居今爱古;白旗陈肆,古不如今。胡寇不仁,有同豺豕,役天子以行觞,驱乘舆以执盖,庾珉之泪既尽,辛宾加之以血。若乃有生之贵,处死为难,弘在三之义,忘七尺之重,主忧之恨,毕命同归,自古篡夺,于斯为甚。是以灾气呈形,贼臣苞乱,政荒民散,可以危亡。刘聪竟得寿终,非不幸也。

王浑:此儿吾所不能测也。

卢思道:宠姬四人,并立为皇后。车服节文,与内主无别。此刘聪之乱政也。

司马光:①渊子聪,骁勇绝人,博涉经史,善属文,弯弓三百斤。②刘渊以匈奴遗种,乘晋室之衰,奄有河汾天下。I起之众辐辏而归之,石勒、王弥皆北面为臣。聪承其故业遂陷两都,执辱二帝,矜夸淫纵,残暴无亲,幸以病终,坟草未生,家为屠戮矣。

洪迈:刘聪乘晋之衰,盗窃中土,身死而嗣灭,男女无少长皆戕于靳准。刘曜承其后,不能十年,身为人禽。石勒尝盛矣,子夺于虎。虎尽有秦、魏、燕、齐、韩、赵之地,死不一年,而后嗣屠戮,无一遗种。慕容隽乘石氏之乱,跨据河山,亦仅终其身,至子而灭。苻坚之兴,又非刘、石比,然不能自免,社稷为墟。慕容垂乘苻氏之乱,尽复燕祚,死未期年,基业倾覆。此七人者,皆夷狄乱华之巨孽也,而不能久如此。

谢采伯:若刘渊、聪、粲、曜,石勒、虎、闵,苻生,赫连勃勃等,其凶徒逆俦,淫酷屠戮,无复人理,祸亦不旋踵矣。

张大龄:聪以荒淫,承之一传,而归於曜。曜以沈湎,继之数岁,而歼於勒。彼二子少固雄毅,乃晚节如是,岂真胡虏之运乎!死而五种,虽所自取,不可谓无默宰也已。

张燧:且夫刘聪、石勒、王敦、祖约,此其奸诈雄武,亦一世之豪也。

家庭成员

父母

父亲:汉赵光文帝刘渊

母亲:张夫人

后妃

刘聪前期诸皇后:

呼延皇后;

张徽光,辅汉将军张女,初封贵人。谥武孝皇后。

刘娥,刘殷女,以贤明著称。谥武宣皇后。

刘英,刘殷女,初封左贵嫔,刘聪意图立为皇后但遭太后反对,不久逝世。后获追谥为武德皇后。

刘聪后期诸皇后:

《晋书》载:“聪立上皇后樊氏,即张氏之侍婢也。时四后之外,佩皇后玺绶者七人”。

刘聪好色,在立樊氏为上皇后时,除了三位有名号的皇后外,佩皇后玺绶者还有七位。后刘聪更加设中皇后,而末期所立的四位有名号的皇后都活到刘聪逝世以后,并获刘粲加号。所以他后期的后宫是“三后并立”,既指刘聪于315年设上皇后、左皇后及右皇后,三位皇后并立的情况。

上皇后(2人):靳月光,靳准女,被废;樊皇后,张徽光的侍婢;

左皇后(2人):刘皇后;王皇后,中常侍王沈养女。

右皇后:靳月华,靳准女。

中皇后:宣皇后,太监宣怀的养女。

儿子

刘粲,汉赵隐帝。

刘易,封河间王。

刘翼,封彭城王。

刘悝,封高平王。

刘敷,封勃海王。

刘骥,封济南王。

刘鸾,封燕王。

刘鸿,封楚王。

刘权,封秦王。

刘操,封魏王。

刘持,封赵王。

刘逞,封吴王。

刘朗,封颍川王。

刘皋,封零陵王。

刘旭,封丹阳王。

刘京,封蜀王。

刘坦,封九江王。

刘晃,封临川王。

刘衷,封会稽王。

刘约,封东平王。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九江县一中刘鸿声简介》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