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多纳,马拉多纳世界杯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马拉多纳,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 1、马拉多纳最后一届世界杯是哪一届?
- 2、为什么1986年世界杯马拉多纳被称为上帝之手?
- 3、为什么有人说1986年世界杯是马拉多纳一个人的世界杯?
- 4、迭戈·马拉多纳在哪一年获得了世界杯的冠军?
- 5、世界杯上马拉多纳拿球就被放倒,为什么梅西没有这个待遇?
本文目录导航:
马拉多纳最后一届世界杯是哪一届?

答马拉多纳最后一次以运动员身份参加世界杯是1994年。
1994年,马拉多纳率领阿根廷参加了美国世界杯。6月21日,马拉多纳在阿根廷与希腊的比赛中打入一球球队4-0战胜希腊。 6月25日,马拉多纳率领阿根廷队2-1战胜尼日利亚。赛中,马拉多纳用一个任意球快发助攻卡尼吉亚破门。马拉多纳带领阿根廷两战两胜,冠军相显露。
但就在此时,马拉多纳由于药检呈阳性,遗憾的告别这届世界杯。失去马拉多纳的阿根廷队军心大挫,在随后两场比赛中两战皆负,在八分之一比赛中被淘汰。
扩展资料
1994年阿根廷队阵容
常规主力:罗阿/阿亚拉,圣西尼,萨内蒂,查莫特/阿尔梅达,迭戈西蒙尼,贝隆,奥尔特加/克劳迪奥洛佩斯,巴蒂斯图塔/ 主要轮换:维瓦斯,皮内达,埃斯特拉达,加拉尔多,德尔加多,巴尔博,克雷斯波/
这是阿根廷后马拉多纳时代的第一次世界杯,主教练帕萨雷拉下达一道命令,要求全体队员不许留长发,十分有性格的雷东多直接选择退出了国家队。但阿根廷的阵容依然十分强大,小组出线后的淘汰赛与英格兰的经典大战中以2:2收场,最终他们在点球大战中淘汰对手,四分之一决赛中他们1:2被强大的荷兰击败,遗憾出局。
为什么1986年世界杯马拉多纳被称为上帝之手?
答上帝之手(Hand of God),是指由马拉多纳在1986年6月22日在墨西哥城阿兹特克体育场进行的1986年世界杯足球赛四分之一决赛,阿根廷对英格兰的比赛中用手攻入的进球。
由于此场比赛不久以前才爆发过马岛战争的缘故,英国与阿根廷两国的关系在当时是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因此这个进球在当时造成了大规模的争议,甚至一度引发两国民间的互相仇视。
事件经过
比赛进行到下半场第六分钟的时候,马拉多纳高高举起了他的前臂以使身材不高的自己在彼德·希尔顿之前碰到了球。全世界的媒体反复的播出了这一录像片段。英国媒体更是将此称为“魔鬼之手”。这一进球在很多年后的1998年、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的两队交锋时还被媒体和球迷多次提到。
扩展资料:
马拉多纳的反应
由于四年之前的“马岛战争”,最初马拉多纳对那记手球并没有悔改之意,而是认为这是上帝对英格兰人的惩罚,赛后,他更是自称这个进球是“一半是上帝之手,一半是马拉多纳的脑袋”,因此阿根廷和英格兰在足坛的恩怨进一步加剧。
当《每日镜报》记者问马拉多纳“上帝之手到底什么意思”时,马拉多纳说:“这个进球并不是我诚心进行欺骗。我并不是不尊重英国人,但是在阿根廷的绿茵场上,这样的进球许多许多。
那天下午的比赛中,我在场上跳跃起来,但是我的身高不足,所以就有了上帝之手。”马拉多纳说,在南美足球运动员中,“上帝之手”方式进球非常普遍,裁判也大多不吹犯规。
在2002年出版的自传中,马拉多纳承认这个进球是个手球:“我现在能说出当时不能说的事情了。当时,我称其为‘上帝之手’,其实那是‘迭戈之手’。我感觉自己有点像是偷了英格兰人的钱包”。
在2005年8月22日,马拉多纳在一个电视节目中说他是故意用手把球打进,而且随即知道入球将会被判无效。据他回忆,当他入球后立即想到:“我在等候我的队友来拥抱我,但没有人来……我对他们说:‘来抱我,不然裁判就会判入球无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上帝之手
为什么有人说1986年世界杯是马拉多纳一个人的世界杯?
答世界上只有两个公认的球王,一个是贝利,一个是马拉多纳,但世界上只有一个单独带队拿下世界杯的球王,他就是马拉多纳!凭借著“一个人的世界杯”为丰功伟绩,马拉多纳也因为国际足联承认的两大“世纪球王”之一!
组队之初
1986年阿根廷队主帅比拉尔多,是一个非常信奉英雄主义的人。在他组建这支阿根廷国家队的时候,马拉多纳是当之无愧的绝对核心,他就打定主意围绕马拉多纳建队,甚至连挑选队员都直接让马拉多纳来决定,马拉多纳喜欢的才能进国家队。这样史无前例淡化主帅的做法,在当时受到了阿根廷媒体铺天盖地的批评。
幸亏比拉尔多的坚持终于大获成功,让他成为了赢家。马拉多纳在那届世界杯上,一己之力承担起了推进组织和得分进球的重担,他是那么的全能,以至于其他所有的队友都只需要做好绿叶配合他就行。实际从1984年开始,比拉尔多开始在国家队就推行3-5-2打法。阿根廷不少媒体认为比拉尔多疯了。但事实上,这套阵型更能突出马拉多纳的能力,能让他全心投入进攻。《奥莱报》表示这是比拉尔多为马拉多纳量身打造的阵型。
1986世界杯对于马拉多纳和阿根廷足球有著特殊的意义
1978世界杯,阿根廷队没有马拉多纳的情况下也获得冠军,但阿根廷国民对那届世界杯的感情并不深厚,1986世界杯之前,阿根廷在马岛战争中兵败,对于阿根廷国民来说,很希望借助世界杯冠军,来提高国民的自信心,最终马拉多纳。
所以哪怕马拉多纳用手球击败死敌英格兰队,阿根廷球迷也觉得“大仇得报”——那届世界杯冠军,给了阿根廷国民莫大的自信心。场上的竞技价值,加上场外的特殊意义,决定了1986世界杯就是马拉多纳“一个人的世界杯”。
一个人的世界杯实至名归
半决赛中马拉多纳再次以2个精彩的进球带领阿根廷队击败比利时。决赛中阿根廷队率先由布朗和巴尔达诺先进2球,但是顽强的德国人由鲁梅尼格和沃勒尔在第74分钟和80分钟进球,比分变成了2比2。扳平后的德国队士气如虹,拥有钢铁意志和顽强战斗力的德国人总是擅长绝境逢生。但是在第84分钟,马拉多纳在中场不停球,凌空将球垫给右路高速插上的布鲁查加,队友单刀绝杀!阿根廷队是冠军!
在阿根廷队的夺冠历程中总共打进了14个进球,其中马拉多纳一人打进5球、助攻5次,还有3次进攻由马拉多纳策动。尤其是在淘汰赛中马拉多纳一人打进4球助攻1次,这样的表现完全是“一己之力”。后来FIFA1986年世界杯的官方纪录片名字就叫《一个人的世界杯》。从这届杯赛以后,马拉多纳统领群星的卓然地位就此确立,一战封王。
从此,老马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球王,甚至超越了贝利。因为他让阿根廷全国彻底走出了阿英马岛战的阴影,挽回了国家的面子,提升了民族信心,这是贝利比不了的一点。
迭戈·马拉多纳在哪一年获得了世界杯的冠军?
答1986年
1986年6月,马拉多纳率领阿根廷队获得世界杯冠军。
1975年10月,马拉多纳完成了在阿根廷甲级联赛的处子秀。1977年9月,马拉多纳率领阿根廷队获得世界青年足球锦标赛冠军。1978年,成为阿根廷甲级联赛联赛历史上最年轻的最佳射手。1982年7月,马拉多纳转会至西甲球队巴塞罗那。
1984年7月,马拉多纳以创纪录的750万美元转会费加盟意大利那不勒斯队。1990年7月,马拉多纳率领的阿根廷队,在世界杯决赛中不敌德国队,获得亚军。1997年10月29日,迭戈·马拉多纳正式宣布退役。
扩展资料
1994世界杯——
1994年世界杯在美国举行,此时巴西莱担任阿根廷主教练,此时马拉多纳仍然担任队长。世界杯小组赛上,前两场比赛阿根廷表现的非常出色,分别以4-0和2-1击败希腊和尼日利亚。不过在和尼日利亚的比赛后,
世界足联宣布马拉多纳没有能通过药检,并被禁止参加世界杯。阿根廷在失去了他们的头号球星后表现非常糟糕。第三场上被保加利亚击败,不过2胜1负足以晋级。淘汰赛上,又被罗马尼亚击败。无缘1/4决赛。
随着马拉多纳在94年美国世界杯上因药检风波退出,阿根廷在世界大赛鲜有突破性成绩。1998年负荷兰无缘4强、2002年甚至未能从小组中出线,2006年世界杯上,阿根廷打进8强,但在1/4决赛中点球负于东道主德国而出局。
世界杯上马拉多纳拿球就被放倒,为什么梅西没有这个待遇?
答世界杯上的马拉多纳一旦拿球就会遭到防守队员的严加看防,甚至一拿球就会将其放倒,反观梅西在世界杯上就没有被这样对待过,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裁判的判罚尺度不同,防守队员防守动作自然不同;(二)二人的踢法不同,马拉多纳的踢法比梅西更有冲击力,威胁更大,受到的防守也更加强硬。
裁判判罚尺度不同
马拉多纳的时代和梅西所在的时代相隔了近20年的时间,在这20年里,世界足坛的风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先裁判的判罚尺度很宽松,球场上允许激烈的身体对抗出现,防守队员在进行防守时,动作往往很大,当面对能力出众的进攻球员,将其铲倒阻止进攻,甚至不会被裁判出牌惩罚,马拉多纳正处于防守动作极大的年代,因此常常出现拿球就被放倒的情况。
随着对球员的保护越来越到位,裁判球场上的判罚尺度也越来越严格,很多防守动作被言令禁止,防守球员有了顾忌之后,动作不会像以前那么野蛮。梅西正处于对球员保护较好的时代,因此即便能力出众,也不会遭到拿球就被放倒的情况。
马拉多纳的踢法更有冲击力
梅西和马拉多纳是阿根廷足球两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二人也在各自的时代里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王者,个人能力远超同时代球员,但二人相比,马拉多纳由于身体条件更为出众,、力量兼备,因此他的踢法冲击力更强,对球门的直接威胁更大。
反观梅西,技巧自然无与伦比,但是球风偏软,在世界杯这样高强度的比赛中,在激烈的对抗之下梅西的威胁往往会大幅降低,而马拉多纳的踢法在杯赛上的威胁更大,防守球员对他的防守更加严密。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马拉多纳,马拉多纳世界杯》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1924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