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内加简介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塞内加,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塞内卡简介

Lucius Annaeus Seneca(小塞内卡,公元前 4 年 - 公元 65 年)是罗马作家、剧作家、演说家,最重要的是罗马皇帝 尼禄(公元 54-68 年)的导师和顾问。受斯多葛哲学的影响,他写了几篇哲学论文和124封关于道德问题的信件,即《道德书信》( Epicistulae Morales)。作为尼禄的导师,他试图将他的美德生活理念传承下去,并在比勒陀利亚卫队长官伯鲁斯的帮助下,试图控制尼禄的放纵。尽管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并被错误地指控参与了暗杀皇帝的阴谋,但他还是被越来越偏执的尼禄命令自杀。
早年生活与流放
塞内卡于公元前 4 年出生于西班牙(西班牙)的科尔多瓦,来自一个富有意大利血统的家庭,这自然而然地使他成为了罗马公民。他有两个兄弟,一个是母亲赫尔维亚(Helvia),另一个是著名的父亲塞内卡(Seneca the Elder),他是一位作家和修辞教师。塞内卡在罗马度过了他的成长岁月,学习语法和修辞学,在那里,他对哲学产生了终生的兴趣,参加了关于斯多葛主义的讲座,这是一种符合他性格的希腊哲学,在他的论文中显而易见。根据其支持者之一爱比克泰德的说法,一个人必须过着平静、安详和沉着的生活,通过自我控制可以实现内心的平静。
BURRUS 成为他的盟友,他们成为年轻皇帝的顾问,试图控制他的放纵并教他如何明智地统治。
总是身体不好,塞内卡前往埃及与他的姑姑住在一起,于公元 31 年返回罗马。回到城市后,他获得了演说家的名声,最终成为了一名财务官。不幸的是,他与皇帝卡利古拉(公元 37-41 年在位)和克劳狄斯(公元 41-54 年在位)发生了冲突。据推测,他与卡利古拉的妹妹朱莉娅卢维拉有通奸事件,并于公元 41 年被放逐到科西嘉岛。然而,在流放期间,他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继续他的哲学研究,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
公元 49 年,在卡利古拉的妹妹和未来罗马皇帝尼禄的母亲小阿格里皮娜的影响下,他被召回罗马。塔西佗在他的《罗马帝国年鉴》一书中写道:
因此,她现在将卢修斯·阿纳乌斯·塞内卡从流放中召回,并任命他为总督。她认为,由于他在文学方面的杰出地位,这将是受欢迎的。她还计划让他成为她年幼的儿子 Lucius Domitius Ahenobarbus (Nero) 的杰出导师。塞内卡的建议可以为他们的霸权计划服务……。(255)
塔西佗补充说,她相信他会忠于她——由于他的召回——并且对流放他的丈夫克劳狄斯怀有敌意。作为未来皇帝的导师和顾问,塞内卡与庞贝保琳娜结婚。也是在这个时候,他与比勒陀利亚卫队的长官塞克斯图斯·阿弗兰尼乌斯·伯鲁斯成为了亲密的朋友。这是一种最终会使他们双方受益的友谊。塔西佗称他们为“权力伙伴”。
尼禄的导师和顾问
年幼的尼禄十二岁时,塞内卡接替了他作为尼禄的导师的职责,并以伯鲁斯为盟友,成为年轻皇帝的顾问,试图控制他的放纵,教他如何明智地统治。两者都对年轻的准皇帝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方法却截然不同。塔西佗写道,Burrus 的优势在于他的“性格严肃”和效率,而 Seneca 是一个崇高原则的人。
他们合作控制了皇帝危险的青春期;他们的政策是将他对美德的背离引导到获得许可的放纵渠道。阿格里皮娜的暴力,被所有不义暴政的 *** 所煽动,遭到了他们的联合反对。(285)
除了撰写尼禄的演讲稿外,塞内卡还会教授他年轻的门徒哲学和文学,希望这些科目能够指导他实践良好的 *** 。这位著名的演说家也会激起他对音乐和戏剧的热爱;他的同龄人有一天会后悔的事情。关于塞内卡对好 *** 的定义的一个奇怪的注释:皇帝必须容忍他周围人的敌意。要知道好皇帝和暴君的区别。
历史表明,尼禄没有听从老师的建议。最后,在公元 54 年克劳狄皇帝去世后,尼禄在 17 岁时即位。遗憾的是,至少对于皇帝来说,他的权力不会是他一个人的,因为他的母亲相信她的影响力会持续下去。她很快就会知道这不是事实。她的死不仅会改变尼禄的一切,也会改变塞内卡和布鲁斯的一切。尼禄现在可以自由地成为他想成为的人,并满足他内心的愿望。
在他母亲去世后,尼禄致信罗马元老院谴责她,指责阿格里皮娜等人密谋杀害他。根据这封信,她的死是“天意的”。
元老院当然不接受皇帝的指控,根据塔西佗的说法,“谴责的不是尼禄,他的骇人听闻的行为招致了批评,而是塞内卡撰写了他的自证其罪的演讲”(318)。可悲的是,这件事玷污了演说家的名声,事情只会变得更糟。公元 62 年,据罗马历史学家苏埃托尼乌斯(Suetonius)称,伯鲁斯死于毒药,这让塞内卡开始质疑自己的命运。他很快意识到他对尼禄的影响正在减弱。渐渐地,他退出了公共生活,致力于撰写有关斯多葛哲学的论文。被卷入皮索暗杀皇帝的阴谋中,塞内卡被命令自杀。苏埃托尼乌斯在他的《十二个凯撒》中写道:
当他的老师塞内卡一再要求退休并交出所有财产时,尼禄发誓他没有理由怀疑这位老人,他宁愿死也不愿伤害他。但他还是驱使他自杀。(229)
死亡
由于他强烈的斯多葛主义信仰,塞内卡于公元 65 年有尊严地死去。塞内加从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的教义中学到了人不应该害怕死亡。当这一天到来时,他与朋友交谈并拥抱了他的妻子。她本来打算和他一起死,但尼禄下令阻止她。他的死来之不易。他割断了手臂上的动脉,但由于他节俭的饮食和脆弱的身体,他没有死。他喝了毒药——就像著名的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一样——然后被放在热水澡里,被蒸汽窒息。
他的尸体在没有葬礼的情况下被安葬。根据塔西佗:
……塞内卡年迈的身体,从简朴的生活中瘦下来,血液释放得太慢了。因此,他还切断了脚踝和膝盖后面的静脉。剧痛使他筋疲力尽,他害怕背叛自己的痛苦削弱妻子的忍耐力——或者害怕失去自己的自制力……(376)
作品与理念
虽然有些失传,但他的著作经久不衰,影响了无数哲学家和散文和诗歌作者。大多数人忘记了他既是剧作家又是哲学家。他的九部戏剧——通常被称为“壁橱”悲剧——涉及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如赫拉克勒斯(罗马神话中的赫拉克勒斯)、俄狄浦斯和美狄亚。
他的大部分论文都是以道德对话的形式写给他的好朋友卢西利厄斯的。他最重要的作品包括:
书信(道德书信)——他最长的散文作品写于公元 65 年左右,其中包括 20 本书中的 124 篇简短布道,涵盖从素食主义到人道对待奴隶的各种主题
De Vita Beata – 关于如何过上幸福的生活。
De Beneficiis——关于罗马社会规范的论文
De Tranquillitate Animi – 关于心灵的宁静
De Brevitate Vitae——关于生命的短暂
De Consolatione ad Polybium – 写给克劳迪乌斯的自由人,希望利用他的影响从流放中被召回
De Consolatione ad Helviam – 在流放期间写给他的母亲 Helvia
德克莱门蒂亚– 仁慈地写信给尼禄,建议他实践美德
De Ira – 愤怒
De Consolatione ad Marciam – 一位妇女在儿子去世时的坚忍教义
De Providentia – 上天意
De Constantia Sapientis - 文章拥抱智者的内在力量
De Otio——休闲
在他的许多著作中,死亡是一个突出的主题,在他的书信中,他宣扬了他的斯多葛主义信仰。对塞内卡来说,死亡是一种解放,是生命自然循环的一部分:“死于对死亡的恐惧是愚蠢的。” (罗姆,77 岁)在他的《道德书信》中,他写信给卢西利厄斯:
那些学会了如何死亡的人已经忘记了如何成为奴隶。它是一种超越所有其他力量的力量……只有一条锁链将我们束缚在束缚中,那就是对生命的热爱。(2 -3)
塞内卡一生都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甚至想过自杀。对他来说,如果一个人认为希望渺茫,自杀是一个可能的答案。“……如果一个人的身体变得无法发挥其功能,那么将挣扎的心从它身上抽出来不是合适的吗?” (72) 但是,如果有治愈的方法,他不会因为疾病而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如果他失去了理智,只有呼吸,他会考虑。他补充说:“你认为从生活中失去什么比结束它的权利更残酷吗?” (73)
在给 Marcia 的一封信中(De Consolatione ad Marciam),他写道:
死亡是我们所有悲伤的化解,是我们的病痛无法超越的终点;它让我们回到出生前的安宁。(13)
如果一个人同情死者,那么那个人也必须同情未出生的人。一个人必须知道如何死得好。除了有准备的人,没有人会高高兴兴地去。他写信给卢西里乌斯,谈到自己的准备工作:
至于我自己,我不会拒绝再增加几年。但我会说,我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让那种生活变得快乐……我把每一天都当作我的最后一天。(49)
塞内卡生前坚持他坚定的斯多葛主义原则。有尊严地死去,他不怕死。这是生命自然循环的一部分。
遗产
塞内卡的论文支持他的观点,即一个人应该如何生活,过着安宁、平静和沉着的生活。作为年轻皇帝尼禄的导师和顾问,他试图将他的美德生活理念传承下去。做一个好的领导者,而不是一个暴君。不幸的是,他的教导被置若罔闻。阿格里皮娜死后,尼禄可以为所欲为,成为塞内卡希望阻止的暴君。虽然不是皮索暗杀尼禄的阴谋的一部分,但塞内卡的日子屈指可数。到处看到阴谋的偏执皇帝正在打扫房子,他的老家教成了受害者。幸运的是,塞内卡的信经受住了考验。他们影响了无数代作家。
热爱生命的人有哪些?
张海迪简历
张海迪 女 1955年9月生于济南,汉族,哲学硕士,中共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创作室一级作家,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进过学校,童年起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十五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她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1983年海迪开始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她以顽强毅力克服病痛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翻译作品《海边诊所》,《丽贝卡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等。她的作品在社会上在青少年中引起很强的反响,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已在日本,韩国出版。
1992年度中国作协庄重文文学奖;
1994年全国首届奋发文明进步奖长篇小说一等奖;
1997年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1998年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和“山东省十佳文艺工作者”称号。
1998年全国第二届奋发文明进步奖图书奖和个人特别奖;
1999年全国第三届优秀妇女读物奖;
1999年全国第四届外国文学作品优秀图书奖;
2002年10月,长篇小说《绝顶》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为向“十六大”献礼重点图书;
2002年12月《绝顶》获全国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奖图书奖。
2003年10月《绝顶》获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
2003年12月《绝顶》获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
2003年12月《绝顶》获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
2003年12月《绝顶》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1991年张海迪在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发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写出了论文《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1993年,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通过了研究生课程考试,并通过了论文答辩。被授予了哲学硕士学位。张海迪以自身的勇气证实着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说的:“像所有矢志奋斗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寻本身当作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为残疾人进入知识的海洋开拓着一条道路。
张海迪多年来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她也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近年来,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还为灾区的孩子捐款,捐献自己的稿酬六万余元。她还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张海迪曾三次应邀出访过日本,韩国,举办演讲音乐会,她的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也鼓舞着不同民族的人民。1995年,她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997年她被日本NHK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张海迪先后被授予各种荣誉称号:
1981年获莘县广播局先进工作者;
1982年获聊城地区“模范共青团员”称号;
1982年获聊城地区“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2年共青团山东省委授予“模范共青团员”称号;
1983年山东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1983年共青团中央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1983年山东省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3年全国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9年中宣部授予“优秀青年思想工作者”称号;
1990年山东团省委授予“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1991年中国残联授予“自强模范”称号;
1992年济南市政府记大功一次;
1993年全国妇联授予“巾帼建功标兵”称号,并再次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1995年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模范党员文艺工作者”称号;
1997年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十佳文艺工作者”称号;
1997年被日本NHK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001年被新华社《环球》杂志评选为“环球二十位最具影响世纪女性”。
1983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八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为张海迪题词,表彰她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
张海迪曾当选共青团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并长期担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团委员,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等职务。海迪在本职岗位和社会工作中自强不息,以满腔的热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务社会,奉献人民,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典型。她是中国一代青年的骄傲,也是中国残疾人的杰出代表。
向天空敞开的轮椅梦
很小的时候,她也像别的孩子一样,拥有许多美好的梦想。其中,她的最大梦想就是上学读书,可是,她却从来都没有得到走进校门的机会。
为什么呢?原来,在5岁时,她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变成了一个残疾儿童。但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她却没有沮丧和沉沦,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她,就是张海迪。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她却能发愤学习,学完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后来,她又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英文作品,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作品。
长达44年的病痛,始终都在折磨着张海迪。但她却始终坚持着,光是这种精神本身,就可以写出一本让人感动的书!
要是换成你,会不会感到非常痛苦,甚至想要哭泣呢?可是,为了追寻自己的梦想,张海迪却没有因此而哭过。她说:“我这些年来从没有为病痛哭过,让自己哭的是为那些热心关爱自己的人!”
那么,张海迪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又是怎么自学的呢?下面,我就讲给你们听。
谁是玲玲?
你不知道吧?告诉你,玲玲就是张海迪的小名。
1955年,张海迪出生在山东济南。在5岁之前,张海迪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地跑来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
还不到6岁,小玲玲突然得病了。妈妈抱着玲玲,坐在医院走廊的椅子上,等待医生的检查。看完病后,玲玲感觉到妈妈的双腿在抖动,却不知是为什么。
玲玲得了什么病,竟然这样可怕?她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非常难治。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玲玲,现在只能整天卧在床上。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一起跳皮筋,高高兴兴地一起背着书包上学校,玲玲幼弱的心灵,简直要被痛苦压碎了。幸好,听说了玲玲的不幸后,过去的小伙伴们常常来看她,给她讲学校里的事。
玲玲家住的是一座红色的三层楼房,每当她坐在窗口,向外看着那些过往小孩的身影,心里是多么羡慕啊!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而玲玲只能呆在家里,她也想去学校读书啊!
玲玲听到窗外传来的“我怎么忘记带伞了?……唉,我的书包怎么忘了呢!”,心里很难过,她很想亲身感受一下与他们一起去上学的欢乐,也想感觉一下在雨中奔跑的清爽……然而,这一切都是一个梦,对于玲玲来说,只能是轮椅上的梦。一天,玲玲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就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
尽管玲玲非常有决心,但病情却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玲玲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她忍受了多么大的痛苦啊!
对玲玲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学校里,聪明、好学的玲玲学会了很多知识。在所有功课中,玲玲最喜欢学习语文,在10岁时候就能读长篇小说了,虽然读得很辛苦,但她不气馁。她很喜欢读《卓娅与舒拉的故事》。
除了语文,玲玲对别的功课也非常用心,一点儿也不肯浪费时间。在整个童年,她以顽强的意志,认真学习,始终用心对待每一个字,每一行句子,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实现了“轮椅上的梦”。用玲玲自己的话说,她没有愧对自己的童年,也没有愧对那些美好的光阴。
在那里,张海迪度过了15年的时光,爸爸妈妈的爱,小伙伴及朋友的爱,也使张海迪更有信心面对未来。
1970年4月,张海迪跟着下放的父母,坐着一辆大卡车,来到山东莘县十八里铺尚楼村,开始了农村生活。
起初,张海迪感觉农村非常陌生,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但是,在那些淳朴的村民身上,张海迪却感到了更真、更朴素的爱。
刚到莘县那天,天空很晴朗,天上的白云像大棉花一样。不久,一群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跑过来,围到张海迪身边,抢着问道:“玲玲姐,你是城里来的吧?你的脸怎么这么白啊!你的腿怎么了?”望着孩子们的笑脸,张海迪笑了,慢慢的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仅仅才过了半个月,张海迪就同乡亲们相处得十分融洽了。乡邻们争着抢着往玲玲家送地瓜、咸菜等东西,还为她做了一张木轮椅。
孩子们都愿意推张海迪出去散步。这个男孩子说:“玲玲姐,我推你!”那个男孩子抢过来说:“我推,我推!”经过几番争执后,由孩子们轮流推着,来到了田野里。
为了回报这些朴素的爱,张海迪也想为大家做点什么。于是,她开始在昏暗的油灯下学习一本本医学书,还让父亲给她买来体温计、听诊器和针灸用的银针,成了一名靠在轮椅上给人看病的乡村医生。
在莘县生活期间,张海迪为群众治病一万余多人次,针灸技术也在当爻隽嗣��袄纯床〉娜寺缫锊痪�S捎诰�?吭诼忠紊细�丝床。��睦呒渖窬�芑岣械骄缌业奶弁矗�棺瞪踔镣淝�闪恕癝”型,但是,为了治好村民的病,回报他们的爱,张海迪始终坚持着。
知识是一笔财富。忍着病痛,刻苦学习的张海迪终于拥有了自己的财富。凭着这笔财富,她终于自学成才,取得了成功。
1981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1983年2月,张海迪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还曾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自强模范等称号。
1983年起,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等英文作品,创作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绝顶》等作品,其中,《轮椅上的梦》已在日本和韩国出版。
1993年4月,通过发愤苦学,张海迪获得了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1997年,张海迪被日本NHK选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她的事迹,从此传向世界……
在这些荣誉面前,张海迪并没有停止追求。虽然在轮椅上生活了漫长的44年,但在这44年来,她从未被病痛所打倒,始终艰难地向上着,绝不放弃每一分钟的努力,也没有白白度过生命的每一程。
今天,当我们读着张海迪写出的那一本本散发着油墨香的书时,就能看到一颗健康的灵魂,感受到深藏在其中的,长达44年的爱。与那些不珍惜生命的正常人相比,张海迪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也更加顽强,更加勤奋。对张海迪来说,知识是一种财富,但自强却是更珍贵的财富,有了它,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把爱心洒遍人间。
关于勇气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关于勇气的名人名言有:
1、勇士是在充满荆棘的道路上前行的。——〔古罗马〕奥维德:《哀怨集》
【简介】奥维德,古罗马诗人,生于罗马附近的苏尔莫。年轻时在罗马学习修辞,对诗歌充满兴趣。曾三次婚配,第三个妻子出身名门,使他有机会进入上层社会结交皇家诗人。
2、做事要有决心,扭着头毛用劲丝毫不肯放松,万事自能前进。——〔德〕歌德《浮士德》
【简介】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歌德对世界文学影响巨大。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8种语言,是各国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3、只有勇敢坚强的人,才具有一种激动,一种气质,一种道德;坚持真理的人是伟大的。——〔法〕雨果《海上劳工》
【简介】维克多·雨果,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4、相信一种公认的习俗是陋俗而坚决要打破它的人,毫无疑问必须以坚毅的精神武装起自己。——〔英〕葛德文《政治正义论》
【简介】威廉·葛德文,英国政治学家和著名作家,出生于1756年,早年受过严格的宗教教育。他的父亲是加尔文教派的传教士,他自己也曾投身于宗教事业,作过牧师。后来由于受到法国启蒙学派的影响,于十八世纪八十年代断绝同宗教的关系,变成无神论者。
5、强者不畏战争,不畏风暴,不畏困苦,他们希望“用铁一般坚硬的步伐去踏遍地狱”。——〔美国〕爱默生:《文学与社会目的》
【简介】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生于波士顿。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爱默生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美国前总统林肯称他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1836年出版处女作《论自然》,他文学上的贡献主要在散文和诗歌上。
6、你要做一个勇敢的人,不要为一些芝麻小事在那儿大惊小怪。你知道,弱者在这世界上是不好过日子的。——〔丹麦〕彭托皮丹:《乐士》
【简介】彭托皮丹,丹麦现实主义作家,1917年与丹麦的另一位作家卡尔·耶勒鲁普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曾在哥本哈根技术大学学习 ,当过数学和物理教师,19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
7、勇士的榜样带动着胆怯的人一起前进,只要一个人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他的榜样,就能使他周围的人们心头燃起勇敢的火炬。——〔德国〕伯尔:《莱尼和他们》
【简介】海因里希·伯尔,德国作家,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39年入科隆大学学习日耳曼语文学,同年应征入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后期作品中,他猛烈抨击经济繁荣下的道德沦丧,批评社会和宗教机构的专横和虚伪。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塞内加简介》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1858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