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足球之母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香港足球,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中国足球史上最厉害的球员

最佳答案名气最大的是李惠堂
1976年联邦德国一家权威性的足球杂志曾组织过一次评选活动,将中国的李惠堂与巴西的贝利、英格兰的马修斯、西班牙的斯蒂法诺和匈牙利的普斯卡什并列评为"世界五大球王"。
李惠堂,字光梁,号鲁卫,1905年出生于香港。其父李浩如,系广东省五华县人。李惠堂4岁那年,随母亲回到家乡五华县锡坑乡老楼村居住。在那里,这个天性喜爱足球的孩子,把家门口的狗洞当成了练习射门的目标。由于家境贫寒,买不起足球,他只好用柚子当球光着脚丫子苦练,上学和放学回家的路上都盘球走路,这不仅磨练了他的意志而且提高了带球技术。经过几年的锻炼,他的身体日见壮实,球技过人。
10岁左右,李惠堂回到香港。 1921年考入足球运动比较普及的皇仁书院,接受了比较系统的足球训练。
1922年,年仅17岁的李惠堂被选入香港最有名气的足球劲旅--南华队,出任主力前锋。他身高1.82米,快,动作敏捷,控球技术尤为出色。球在他的脚下,对方两三个人围上去也难以抢走。他的射门技术更是令人叫绝,不管什么位置、什么角度,他都能左右开弓,球出如矢,力拔千钧。他的倒地卧射更是一大绝招。
1922年夏天,李惠堂代表南华队参加香港甲级足球联赛,出任左内锋,因其球艺娴熟刁钻,出神入化,常有惊人之举,香港球迷称之为"球怪"。
1923年5月,李惠堂第一次代表中国足球队参加日本大阪举行的第六届远东运动会,中国队获冠军。18岁的李惠堂在4场比赛中初露锋芒,名声大振。从此开始了他献身足球的光荣生涯。
同年8月,李惠堂随南华远征澳大利亚,与全澳冠军新南威尔士队交锋。开场仅5分钟李惠堂就梅开二度,这场比赛他一人独中三元,轰动了整个澳州。澳州当局专门授予他金质奖章。香港当地报刊以特大号标题,称李惠堂为"球王",并有"万人声里叫球王,碧眼紫髯也颂扬"的诗句。
20年代的上海,足球命运完全操纵在外国人手里。1925年,年轻的李惠堂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与自己青梅竹马的邻居廖月英从香港来到上海,决心要与外国球队较量。
李惠堂在上海期间,正值自己足球技艺的巅峰状态,由于球艺出众,22岁即被上海复旦大学足球队聘为教练。随后,又参加上海乐华足球队,战绩显赫。1926年,李惠堂率乐华足球队参加上海举行的"史考托杯"足球赛,以4∶1的悬殊比分大胜蝉联9届冠军的英国猎克斯队,首开上海华人足球队击败外国球队的记录,使李惠堂在绿茵场上的威望大增。洗雪了"东亚病夫"的耻辱,为中国人民出了气,为中华民族争了光。
1927年,李惠堂所在的球队如日中天,相继荣获西联甲组联赛、首届高级杯赛和中联甲组联赛的冠军,李惠堂成为大名鼎鼎的"一代球王"。同年,李惠堂率乐华队在远征东南亚国家中,屡建奇功,特别是率队出战菲律宾,战绩彪炳,载誉而归。
20世纪20年代,在我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在旧中国,一位足球明星能够和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名字相提并论,确实超乎寻常。可见他以顽强的拼搏,高超的球艺,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与喜爱。
李惠堂球风正派,脚下功夫深。一次,在与英国海军球队比赛时,球刚过中线,就拔脚怒射,球竟穿过好几个英国选手的人丛像精确制导的导弹一样钻进网窝。还有一次与西人联队对阵,他一人从后场盘球,接连晃过四五个前来阻截的对手,一直把球带到对方禁区,从容起脚,把球攻入门里。这种球艺堪与马休斯、贝利和马拉多纳相媲美。
李惠堂为国家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23年入选中国队,分别于1923、1925、1930、1934年参加了第六届、第七届、第九届和第十届远东运动会足球赛,4次都为中国队夺得冠军。
李惠堂1931年返回香港,加入南华足球队并担任队长。1931年,国际奥委会承认"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国际奥委会会员,使我国体育健儿有机会与其他国家的足球运动员进行切磋、交流。
由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财力困难,1936年为参加柏林奥运会足球赛,李惠堂和足球队只能自筹资金,提前两个多月出发,靠沿途比赛的门票收入作为参加奥运会的费用。李惠堂和队友沿途进行了27场比赛,取得了23胜4平的战绩。他们省吃俭用,一路风靖系桨亓帧5捎谝宦氛髡剑蛟币哑1共豢埃桨略嘶岜热保比2负于英格兰队,首轮即遭淘汰。
1939年,李惠堂随香港南华队远征南洋,在和马来西亚槟城联军队的首战中,南华队以11∶0大胜。在这场比赛当中,35岁的李惠堂雄姿依旧,频频带球过人开弓劲射,独入7球。一次,在和一支外国队的比赛中,李惠堂一记强有力的劲射,正中"洋将"守门员怀中。守门员收腹不及,顿时倒跪在地。
香港沦陷后,李惠堂不愿做亡国奴,于1941年以借到澳门比赛之机,辗转回到内地。他与家乡人组建了五华足球队。在家门口贴上了一幅对联:"认认真真抗战,随随便便过年。"
1942年,李惠堂到梅县与强民队对垒,结果以1∶3"礼让"强民。第二年,李惠堂邀请香港甲组高手,以"航建队"名义,与强民队比赛。通过这两次比赛,对"足球之乡"梅县的足球运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尔后,李惠堂到桂林组织广东足球队,参加所谓四省"元首杯"足球赛。他先后在重庆、成都、自贡等地作表演赛和义赛,筹集款项,救济战孤、难民,支持抗日救国。
1947年,李惠堂已经45岁,他在香港参加埠际赛(沪港杯赛的前身),他射出的一个点球被扑中,这场比赛是他的"挂靴之战"。
1948年李惠堂作为教练率中国足球队参加第十四届奥运会足球赛,同年获国际足联国际裁判证书,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国际裁判资格的人。1954、1955年率中国台北队夺得第二届、第三届亚运会足球赛冠军。
1954年李惠堂当选为亚洲足球联合会秘书长。1965年,他当选为国际足联副主席,成为在国际足联获得最高职务的中国人。
1966年李惠堂担任亚洲足球协会和世界足球协会的副会长,在世界足坛享有很高的威望。1976年在联邦德国足球杂志组织的评选活动中,他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之一。
1979年7月李惠堂因病在香港去世,享年74岁。
朱树豪的详细介绍
最佳答案朱树豪博士在香港第二代爱国爱港实业家中,是一位具有泛界别、泛阶层影响力的社团领袖,多年来广泛团结各方力量,维护“一国两制”,推动香港与祖国的交流合作,增强香港人对国家的认同感。
1995年和2005年,他分别接替霍英东先生和庄世平先生成功领导愉园体育会和世界杰出华人基金会。他带领愉园体育会为创造香港足球品牌不懈努力,近年来,每年代表香港参加亚洲足协杯及其它国际交流赛事。还不断发展篮球队、乒乓球队、游泳队、田径队、拯溺队等专业队伍,以及市民体育培训计划。世界杰出华人基金会近年来也发起举办有全球300多位杰出华人参加的时代华人大会,出版中华文化知识普及读本,举办“最美的华人之声”公益演出等丰富的活动,以文化为纽带,推动全球华人交流。
近年来,他深感应从体育、专业、文化、社会基层等更广泛的领域,扩大爱国爱港中坚力量,支持特区政府施政,密切与祖国的联系。故朱树豪博士联合在港体育工作者,牵动创立中国体育工作者联会(香港);团结香港中产、中间和专业人士,发起创办香港工商专业协进会。此外,朱树豪博士还担任香港最大的基层社团九龙社团联会首席会长,九龙社团联会把整个九龙地区的各个社团联为一体,推动经济合作、就业培训、民生福利,现已成功发展近12万会员,成为香港推动和谐稳定的一股强大力量。
2007年,值香港回归10周年之际,为推动香港社会的人心回归,朱树豪博士出资2000万港币倡议发起全港最大规模的普通话推广基金。面向香港社会,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开普通话推广交流活动。并在香港18区举行大规模的“香港18区庆回归普通话大赛”,共有73万人报名参加,掀起全港学习普通话的热潮。同时,朱树豪博士还出资1000万港币发起创立香港民生民主动力基金会,目的是从基层小区推动政府和市民最关注的民生民主,培养年轻的政治和公共管理人才,推动香港的职业培训与就业,为政府施政提供决策建议。成立当年,就资助22个基层社团开展各种民生服务活动,组织义工1500人,受惠人士5万人。同时,还通过举办系列政治领袖培训班等,培训年轻的政治和公共管理人才,在2007年香港区议会选举中基金会支持88位爱港爱国人士参选,共有58位当选。
2007年香港回归10周年,朱树豪博士还斥资近2000万港元,通过其领导的多家社团和机构,连续举办了10多项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邀请全球1000位中华武术高手,汇聚香港举办“狮子山下论剑”活动;邀请欧洲足球劲旅巴塞罗那全队首次访港;赞助汇聚全球优秀华人音乐家的多场文化盛会;组织全港普通话大赛;赞助支持七一回归大巡游活动;联合其它社团共同举办庆回归大型烟花汇演和幻彩咏香江系列烟花活动,激发香港人和祖国共同迈向新里程的信心。
多年来,朱树豪博士还鼎力赞助香港传统烟花汇演等大型公益活动。1999年香港遭遇亚洲金融危机,持续17年传统的春节烟花汇演在回归第二年出现无人赞助的情况,朱树豪博士闻讯即牵动其它社团鼎力支持,激励市民共迎挑战,走出低谷。2006年和2008年,朱树豪博士又独家赞助香港国庆57周年烟花汇演和2008京港同心春节烟花汇演,引为香港工商界参与社会事务的楷模。 朱树豪博士在国内外体育文化界拥有极大的影响力和广泛的国际关系、国际资源。作为北京奥申委邀请的惟一特邀顾问,在北京申奥的国家世纪工程中做出重大贡献。他长期担当中国体育文化走向世界的“民间大使”,争办国际大赛,为国争光。
朱树豪博士是香港人士参与北京申奥的最杰出代表,早在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的世纪工程中,朱树豪博士被北京奥申委邀请委任为惟一的特邀顾问。他在申奥最需要的时候,调动自己多年积累的国际关系,穿梭全球各地,对国际奥委会评审委员会主席、申办城市评估团团长维尔布鲁根等重要人士进行了关键性的公关工作;他邀请全球资深的申奥专家组成国际专家顾问团,参与北京申奥的全过程,以北京非常需要的国际视角提出数百条关键性的策略建议,并利用顾问团强大的国际资源和人脉推动实施。在“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报告会”上,朱树豪博士被赞扬作出了“可歌可泣的重大贡献”。全国政协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原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亦先后多次盛赞朱树豪博士对申奥的贡献。2006年,朱树豪博士又充分利用与国际大体联主席基里安先生等人多年的深厚友谊,为深圳成功申办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展开卓有成效的国际公关。同时朱树豪博士还作为六位钻石赞助人之一,积极支持香港举办2009年东亚运动会。为了支持香港举办2008年奥运马术比赛,朱树豪博士又积极协助香港政府协调马术比赛场地的安排,在香港高尔夫球会的球场受到马术场地兴建和比赛影响时,他无偿提供旗下的观澜湖高尔夫球会的场地给香港高尔夫球会会员使用,解决了整个赛事筹备和比赛的后顾之忧。
在推动中国体育走向世界方面,朱树豪博士长期重点支持低谷项目和弱势项目的发展。1995年,中国女排处于历史低谷期,为重振女排雄风,力争1996年奥运打翻身仗,朱树豪博士帮助郎平女士解除国外和约,回国执教中国女排,并在1996年奥运会上夺得银牌。此外,他还发起中华体育基金,资助中国青少年足球队赴巴西训练。设立高尔夫训练基地,支持中国第一支国家高尔夫队的成立和训练。设立网球训练基地,长期支持中国国家网球队的冬训,推动中国女子网球选手李婷、孙甜甜在2004年奥运会上实现金牌零的突破,郑洁、晏紫在2006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和温布尔顿网球公开赛上,历史性地赢得大满贯赛事女双冠军。
从1995年开始,朱树豪博士先后在中国内地和香港举办了近百次国际高尔夫、网球、桌球、自行车赛事、国际体坛巨星到访活动和体育文化交流活动。包括:1995年,为中国首次承办具有“高尔夫奥林匹克”之称的高尔夫世界杯;1995年和1996年,与国际自行车协会主席,现任2008年奥运协调委员会主席的维尔布鲁根合作创办环中国自行车赛,比赛线路第一年从香港到北京,第二年从香港到上海,增强了国际社会对香港回归祖国的信心。2001年,成功邀请世界最佳运动员泰格·伍兹首访中国,彰显国际体育界对北京申奥的支持。
目前,朱树豪博士再为中国成功赢得了连续12年举办有“高尔夫奥林匹克”之称、惟一全部由国家代表队参加的高尔夫世界杯(男子)总决赛;同时,还赢得了该赛事第二个12年的优先举办权。一举打破了高尔夫顶级赛事由欧美包办的历史。已经在2007年11月成功举办的2007年高尔夫世界杯,共有28个国家和地区代表队参加,全球148个国家和国内24个电视台进行直播和转播,以体育为桥梁,宣传了中国新的发展成就,为国家经济文化体育国际交流创造了新的平台。 在中国日益重视软实力发展今天,朱树豪博士不仅重点推动体育的国际交流,在推动香港与内地、与海外的教育、文化交流方面亦建树良多。
在内地,他先后支持深圳大学、南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教学科研和国际交流活动。包括:2003年在华南师范大学率先建立体育休闲学科,填补国内大学没有体育休闲专门学科的空白,以适应国内体育休闲产业发展对人才和科研的要求。在北京申奥成功后,朱树豪博士了解到我国与欧美等先进国家相比,非常缺乏国际认可的物理治疗高级人才,不能满足北京奥运的需求,更不能满足全民健康工程的需要。故向国家卫生部、教育部和体育总局建议,并由他本人出资2000万港币支持香港理工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两所大学携手开展物理治疗硕士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中国第一批得到国际认证的高级物理治疗师。这项计划从2004年开始启动至今,已培养了200多名硕士高级人才。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推动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研究的重视,朱树豪博士在多伦多大学设立“21世纪亚太研究”课程和“朱树豪奖学金”,这一长远的战略交流计划,推动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从2007年开始,他还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设立了公共管理课程计划,旨在加强中国与国际高校在政府及其公共管理人才教育方面的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公共政策和管理人才。
朱树豪博士还在其重点投资区域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力支持普及教育。他倡议发起深圳教育发展基金并出任名誉会长,还向云南省、四川省、广西省、贵州省和陕西省等地区捐建多所全日制标准小学。亦在香港中小学捐建图书馆。
在文化方面,朱树豪博士还大力邀请华人文化精英,展开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声音。2005年到2006年,为呼应深圳市申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东莞申办国际花园城市等大型国际项目,朱树豪博士牵动举办“为深圳喝彩”、“为东莞喝彩”系列大型文化公益演出,广邀世界500强企业和大型外商投资企业出席参与,增进国际投资者的归属感。在2006年,他还支持从两岸四地10所音乐学府中挑选100位元音乐学子,首创两岸四地华人大学生交响乐团,与世界最杰出的华人钢琴家郎朗等国际顶级音乐家合作,培养中国文化的后备力量。2006年6月,朱树豪博士在香港和深圳牵动组织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最美的华人之声”,盛会联系邀请136位港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筹委会共襄盛举。吸引了8000位本港政府及工商专业界知名人士、社团领袖、各界代表、中央驻港机构、港区全国及各省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驻港各国领事莅临。推动了香港的国际文化交流。
在凝聚国际人才宣传中国文化,增强全球华人凝聚力和向心力方面,朱树豪博士游说并推动当今世界最杰出的青年钢琴家郎朗从海外归来定居香港。在香港期待郎朗成为第一位加入“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的国际专才,而他本人因欧洲巡演时间不能配合时,朱博士更包专机安排郎朗及时从欧洲来港,成为首位优才配合宣传,体现了香港和中国对全球杰出华人乃至国际人才的吸引力,在国际社会产生良好影响。
因其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的突出贡献,2004年,朱树豪博士还获颁“法国文化艺术骑士勋章”。
朱树豪博士有着血浓于水的爱国之心。在内地遭受洪水、地震等重大灾害时,他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捐助善款,体现了一个香港人的民族情怀和故土情谊。
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特大地震后,朱树豪博士携同集团员工,对灾区人民的创痛感同身受,迅速伸出援手,共分三次向灾区捐赠善款2600万港币。并启动“朱树豪慈爱孤儿基金”,通过中华慈善总会、深圳市慈善会、海口慈善会专款专用,用于救助地震中痛失父母的孤儿他们重燃希望,勇敢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在全国政协举行的捐赠仪式上,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贾庆林主席感谢朱树豪博士在关键时刻献出一份爱心,体现了爱国之心,民族之情。在2003年举世瞩目的抗击SARS的行动中,朱树豪博士倡议发起“齐抗炎,众志成城献爱心”慈善高尔夫活动。每天拿出观澜湖高尔夫球会的一个场地,广邀两岸四地的高尔夫爱好者挥杆献爱心,并将全部款项捐赠给香港和深圳红十字会。
此外,在2005年华南水灾、2006年南粤水灾、2008年南方雨雪灾害发生的时候,朱树豪博士都是第一时间捐出善款灾区人民恢复生产和生活,重建家园。 朱树豪博士是改革开放之初最早进入祖国内地投资的香港爱国实业家,并把他的重点投资和核心业务全部转移到祖国内地。先后投资超百亿元人民币,在国内开创了全新休闲产业的发展典范,成为香港工商界贡献国家的代表。
朱树豪博士在1977年国家开启改革开放之门的时候,即从香港来到珠三角投资,首先在纸品工业领域进行投资,其顺风纸品和鸿星印刷均为同行中的典范企业,并与中信集团、华润集团、中包总公司在北美展开多个合作项目。
1992年邓小平先生南巡之后,他有感珠三角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需要在投资环境和配套方面与国际模式接轨,即开始选择在深圳和东莞交界的荒山野岭上发展世界最大规模的观澜湖高尔夫国际休闲产业群,不仅带动了中国全新休闲产业的发展,成为香港和内地经济合作的典范区域,也成为香港与内地、内地与国际交流的一个国际化平台。朱博士本人也被中国国家媒体誉为“中国体育产业第一人”。
多年来,他还积极为投资地政府提出策略建议,包括2005年到2006年,他书面建议东莞申办“国际花园城市”,争取这项联合国惟一认可的全球城市管理大奖。并组织国际专家全程参与申办过程,推动东莞在2006年“国际花园城市”总决赛中,从350多个报名参赛城市中脱颖而出,赢得“国际花园城市”金奖第一名,以世界制造业重镇的形象,为中国城市在全球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典范。 作为连续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及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朱树豪博士结合在祖国投资的丰富实践参政议政,具有极高的参政议政能力,为国家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了许多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朱树豪博士也是香港人士参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表率。多年来他重点从以下两个领域调查研究,延续性地建言献策。第一,重点关注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早在1994年,围绕我国体育面临从事业向产业转型的挑战,朱树豪博士就在全国政协大会上发言建议中国体育应全面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近年来,又连续从借助北京奥运机遇推动体育国际化、提倡文化走出去战略、文化可持续发展观等角度,呼吁重视国家软实力的发展。第二,率先倡导发展全新的休闲产业,以及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产业。2002年,面对中国经济增长中亟待启动内需的重大课题,朱树豪博士在朱镕基总理参加的联组会上,建议在中国大力发展全新的休闲产业,拉动内需,增加就业,提升人民的生活质素,这项提案获得了九届政协优秀提案奖。2003年,在胡锦涛总书记参加的政协联组会上,他再次结合“三农问题”和城市化问题,建议以体育休闲产业推进城镇化发展。2007年,朱树豪博士通过大会发言建议在我们国家进行有史以来最大规划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要推动香港高端服务业发挥优势,参与其中,为两地创造新一轮的经济合作高潮。
从1994年以来,朱树豪博士先后组织国内外有关专家,进行了体育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大力发展中国休闲产业,借助奥运机遇发展体育休闲产业,以体育休闲产业推进城镇化进程等4个大型专题调研。有关调研成果和政策建议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批示,多项建议成为国家有关部门的决策参考并得到积极推动。此外,朱树豪博士关于慈善业应结合国际成功经验,全面民间化、职业化的提案,也列入了2005年全国政协重点调研推动落实的课题,并获得十届政协优秀提案。
朱树豪博士还积极推动香港区政协委员之间的联系沟通,2002年,他配合中联办建议发起和大力支持首届“港区全国人大政协同乐日”活动,近几年,他一直作为召集人每年参与组织承办这项活动,使它成为港区人大政协一年一度的传统交流盛会。
为表彰朱树豪博士多层次参与香港和祖国的经济、体育、文化、社会事务,国际小行星委员会在2005年宣布,用朱树豪和中国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两位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的名字,分别命名三颗小行星。这是对朱树豪博士长期贡献国家的肯定和赞誉。
贝克汉姆为什么被香港人称为碧咸,名来何处?
最佳答案这是香港广东地区对贝克汉姆的叫法。BECKHAM的粤语译法,可能许多球迷都不知道碧咸原来就是贝克汉姆的另一译音,甚至不接受普通话的难听读法。
但随着港粤等媒体与国内更多媒体的接触, “碧咸”这个地道名词已经不是什么陌生词。事实上,“碧咸”一词的粤语读音要比“贝克汉姆”的普通话读音更接近它的英文读音。
香港人管贝克汉姆叫做“碧咸”,虽然译法还是有点傻,可是却让原本比较中规中距的一个名字,有了些性感的气息。
扩展资料:
贝克汉姆与足球的开始:
贝克汉姆出生在伦敦东区,父亲爱德华是一名厨师,母亲桑德拉·韦斯特是一名美容师(小贝的时尚感也许来源于此)。贝克汉姆的祖父是犹太人,他也有一点犹太血统,另外他在首部自传中曾称,自己受犹太教的影响很深。
家在伦敦,但贝克汉姆一家是曼联球迷,常跟随红魔去客场。小时候的贝克汉姆是个出色的越野跑选手,曾得过Essex越野跑大赛的冠军,不过他的主要兴趣还是足球。小时候,贝克汉姆参加了博比·查尔顿的足球学校,因表现出色,还赢得了一次去巴塞罗那参加训练课的机会。
7岁那年,贝克汉姆加盟了父亲执教的业余球队瑞德维勒沃斯队。在老贝克汉姆的带领下,这支儿童队获得了96场不败的骄人战绩,并获得了当地的联赛冠军。
在自传中,小贝回忆,自己在1986年曼联同西汉姆的比赛中,曾担任过球童,他记得自己捡起球扔回给布赖恩·罗布森,当时,恐怕没人想到这个小孩未来会是怎样。
霍英东 简介
最佳答案霍英东
男,汉族,1923年5月生,广东番禺人
霍英东,“住宅楼宇大王”,中国香港立信建筑置业公
司的创办人。
霍英东,1922年出生于中国香港,祖籍广东省番禺
县。他父亲带一家人移居香港后,靠一叶舢板搞驳运为生,
终日飘流,难得温饱。他7岁时,父亲在狂风大浪中舟覆人
亡;不久,两个哥哥又在狂浪中落海身亡。这样,一家(母
、姐、妹、他自己)的重负,全落在他母亲的身上。
霍英东曾就读于一所免费小学,后又考取私立皇仁书院
免费生,课余时帮助母亲打工。18岁时辍学打工,先后在
轮渡上当加煤工、修理工等。
靠“先出售,后建筑”的经营要诀,他成为威震全球的
房地产业巨头、工商巨子。他的经营领域从房地产到建筑、
航运、石油、旅馆、酒楼、百货业、淡水湖……包罗万象;
设有立信置业、信德船务、有荣、澳门娱乐等60多家公司
,形成了一个遍布海内外的庞大工商王国。
“白手起家,短期发迹”,“无端发达”、“轻而易举
”,“一举成功”,……种种议论使霍英东的发迹蒙上了神
秘的色彩。在香港居民的眼中,他是一个“奇特的发迹者。
”
霍英东是中国全国政协常委,还是香港地产建设商会会
长和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国际足联执委、世界羽联名誉
会长。
霍英东十分关心祖国的各项事业。据统计,他向祖国捐
献的资金已近20亿港元。
誉满港九的工商巨擘,他的创业精神堪称后人楷模;纵横捭阖于国际体坛的“体育大使”,为了圆奥运之梦他付出了多少辛劳。
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的重要比赛场馆,中国国家游泳中心于2003年12月24日正式开工。这座名为“水的立方”的新颖别致的建筑,三年后将以她那冰晶状的亮丽身姿与鸟巢型国家体育场交相辉映,一起装点景观如画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与2008奥运其他新建场馆不同的是,这个总投资一亿美元的体育设施将全部由港澳台侨同胞自愿捐资兴建。它将成为港澳台侨同胞为中华民族第一次举办奥运会贡献力量,表达民族情、圆奥运梦的一个载体。
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工商巨子霍英东向该游泳中心捐资2亿港币。这是他为祖国的体育事业作出的新奉献。
霍英东1922年生于广东番禺。幼年丧父,战乱频仍,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他先是在一艘渡轮上做加煤工,可不久就被船主以“不称职”为由而辞退;又到开始扩建的启德机场当苦力,一个50加仑重的大木桶把他的一个手指压断了;工头看他可怜,调他去修车,谁料祸不单行,有天他爬上一辆货车想学开车,却撞了另一辆货车,于是工作再次告吹。后来,他到母亲的杂货铺干活,从清晨6点一直干到深夜,终年奔忙。
二战结束后,不安于现状的霍英东打算开创自己的事业。正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初次冒险去柏拉达斯岛做海草生意,又以惨败告终。
五十年代,经过多次挫折而逐渐成熟起来的霍英东,看准运输业的时机,倾全力经营驳运。终于时来运转,业务发展迅速,一时间,霍英东称雄业界,在他管辖下的信德企业船队,拥有12艘水翼船和2艘气垫船,专门往返于港澳航线。这条航线每年有300多万乘客,收入颇为可观。
事业扬帆,信心倍增。霍英东毅然拿出几年来的积蓄,又进军房地产市场。1954年,他成立了立信建筑置业公司,专门从事房地产生意,拆旧楼,建新楼,又买又卖,房地产成了他的聚宝盆。正如他自己所说:“从此翻开了人生崭新的、决定性的一页。”
在物业经营中,霍英东充分显示了他的精明才干。立信建筑置业公司创办不几年,高楼大厦满港九,打破了香港房地产业的纪录。他参与建设的广州“白天鹅宾馆”,更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立下汗马之功。
走上胜利坦途的霍英东,继续谋求进取。淘沙生意便是其中的一项。现在,霍英东属下的“有荣船务公司”拥有挖泥船20艘,生意兴隆,他又成了香港淘沙业的巨擘。
不久之前,霍英东雄心勃勃,与内地政府合作开发南沙,为第一阶段的交通、绿化、建筑投入了24亿,南沙资讯科技园和蒲洲大酒店等项目也已经开始启动。
今日霍英东,德高望亦重。他曾荣膺香港特别行政区大紫荆勋章,并先后担任香港地产建设商会会长,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永远名誉会长,香港足球总会会长、永远名誉会长,国际足联执委,世界羽毛球联合会名誉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预备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推选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并曾任第五届、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2003年3月,他再次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正可谓,“天下谁人不识君?”
霍英东从小爱好体育、特别是爱好足球运动。他说:“孩童时,我便恋上了足球,在五光十色的梦幻中最令我心醉神迷的,是那驰骋球场,受到万众欢呼拥戴的球星。”事业有成以后,他积极支持祖国尽早恢复在国际体育组织的合法地位,使中国体育健儿能登上世界体坛,一显身手。中国加入亚洲足协、国际足联、国际羽毛球协会,成功举办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都记载着他的辛劳。由于霍英东对体育事业的热心奉献和显著成就,他频频坐在国际赛场的主席台上。很多人说,霍英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体育大使”。
1991年2月,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北京将申办2000年奥运会。从那时起,霍英东又再次为中国的体育事业,在国际上奔波呼号。又是十年风雨兼程,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奥运成功。喜讯传来,霍英东和全球的炎黄子孙一样欣喜若狂——
2008,大梦将圆。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香港足球之母》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1827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