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空中无人装备优质回答空中无人装备在空中无人装备方面,俄罗斯在独立后由于多方面原因,并未对无人机的发展予以足够重视,因而在该技术领域与美国、以色列等国存在明显差距。...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俄罗斯队,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空中无人装备

空中无人装备

优质回答空中无人装备

在空中无人装备方面,俄罗斯在独立后由于多方面原因,并未对无人机的发展予以足够重视,因而在该技术领域与美国、以色列等国存在明显差距。2011 年,俄军装备的无人机仅有约 180 架,其中图-123、图-143、图-243、“蜜蜂”等无人机还是苏联时期生产的老旧产品,在技术性能和装备规模上都远远无法满足需求。为此,俄罗斯不得不从以色列购进了一定数量的“鸟眼”-400 和“搜索者”MK2 无人侦察机应对。

但俄罗斯毕竞拥有雄厚的航空工业基础和航空器研发能力,需要追赶的方面主要是相关的人工智能、以及微电子信息通信系统等技术。随着俄罗斯从战略高度和国家层面制定规划,并开始集中力量和资源推进无人机的发展,俄军缺乏无人机的局面正在发生明显改观。近年来,已经有“副翼”-3、“梨”“海鹰”等多种型号国产小型无人侦察机批量交付俄军服役。

“副翼”-3 无人机起飞重量 2.8 千克,载有摄像机,主要用于前线分队级在较小半径内执行空中侦察任务,也可用作无线电干扰工具。“梨”无人机最大起飞重量 53 千克,最大有效载荷 1 千克,可搭载摄像机及红外成像仪,并将观察到的情况进行实时传送;任务半径10千米,飞行高度300~500米,最大130千米/时,留空时间 60--90 分钟;主要用于战场观察及炮兵射击目标指示和修正。

“海鹰”-10 略大一些,外形接近传统的有人驾驶飞机,螺旋桨位于机头部位,采用弹射器发射,降落伞回收;重约 16 千克,有效载荷 5 千克,搭载高分辨率照相机、电视摄像机和红外成像仪,最大活动半径120千米,巡航90~150千米/时,实用升限 5000 米,续航力 16 小时,主要用于执行空中侦察任务。在“海鹰”-10 无人机的基础上,通过改装无线电干扰信号发射器,俄罗斯发展出了“支索”-3 电子对抗无人机,用于压制敌方移动通信基站。

2015 年,俄罗斯联合仪器制造公司展示了正在研制中的“海盗”无人机,该无人机系统包括固定翼和旋翼两种机型。固定翼型号机长 4.2 米、翼展 6.5 米、高 1.2 米,采用推进螺旋桨,最大起飞重量 200 千克,有效载荷 40 千克,巡航120千米/时,最大150千米/时,最大航程120千米,续航时间 10 小时。旋翼版采用共轴式螺旋桨、双梁尾翼和倒 V 型尾翼,翼展 6.5 米,重约 200 千克,最大飞行距离 100 千米,升限 2000 米,可在没有着陆设施的野外起降,计划量产后装备俄军,用于侦察和电子对抗。

固定翼“海盗”无人机

2016 年 7 月,俄罗斯西蒙诺夫设计局科研生产联合股份公司研制的“牵牛星”察打一体无人机首飞成功。该无人机采用大展弦比平直上单翼、V 形尾翼常规布局,翼吊式双发动机,机长 11.6 米,翼展 28.5 米,起飞重量 7000 千克,有效载荷 2000 千克,飞行 150~250千米/时,升限12000米,续航时间48 小时,航程10000 千米;配备电子光学设备、红外系统、微光电视和雷达,并携带小型制导武器,执行战场侦察、监视和目标攻击任务。“牵牛星”是俄罗斯自主研制的首款具有察打一体作战能力的无人机,而且尺寸明显超过美国“死神”无人机。该型无人机的研制成功,显示俄罗斯在无人机技术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牵牛星”察打一体无人机

2017 年,俄罗斯又公开展示了新研制的“猎户座”察打一体无人机。该无人机的构形及机体尺寸与美国“捕食者”相近,采用大展弦比平直翼、后置式螺旋桨发动机、罩盔式机头,起飞重量 1200 千克,有效载荷 200 千克,持续时间24 小时,飞行高度 7500 米,遥控距离约 250 千米。

上述俄制察打一体无人机目前均已投入量产并交付服役,虽然在机载电子设备及整体战技性能方面相对于美国、以色列的同类无人机仍有相当差距,但足以表明俄罗斯在无人机技术领域的进步是非常迅速和显著的。近期,俄罗斯陆军、海军和空天军三军中都组建了无人机机队。军事专家估计,目前俄军装备的各种无人机数量已超过 2000 架,这些无人机主要从事侦察、目标识别、为火炮和航空打击进行校准以及毁伤评估。俄军还计划依托远程无人机发挥战场远距通信中继效能,利用其高空作业、长航时飞行且载荷搭建便捷的特点,实现无线通信网络的“动中通”。

2019 年 9 月,俄罗斯国防部宣布,该国研制的 S-70“猎人”-B 无人机首次与苏-57 战斗机进行编队飞行,持续时间 30 分钟。从相关报道配发的图片看,“猎人”-B 采用飞翼式隐身设计,外形与美国 X-47B 无人机相近。机身大量使用复合材料,翼展约 15 米,长度超过 10 米,动力装置为 1 台 AL-31M1 涡扇发动机,采用与苏-57 战机相同的前置双轮起落架。有报道称,该无人机拥有内置弹舱以及高性能机载雷达,最大起飞重量 20 吨。

S-70“猎人”-B无人机与苏-57编队飞行

俄方称,S-70“猎人”-B 无人机未来将扮演苏-57“忠诚僚机”角色,不仅有助于缓解苏-57 隐身性能不足的缺点,并将充分释放苏-57 的强大作战能力。在苏-57 与“猎人”-B 的组合中,隐身性更佳的“猎人”-B 无人机不仅担负侦察和扩大警戒等任务,需要时可使用内置弹舱的弹药去击毁目标,发挥全新形态的协同作战效果。俄罗斯版的“忠诚僚机”计划最早于何时启动人们尚不得而知,但早些时候试飞中的 T-50(苏-57 原型机)的垂尾上就已经出现了与“猎人”-B 无人机的组合图案,这表明该计划此前已经进入实施阶段。

2019 年 8 月莫斯科航空展期间,俄罗斯主管国防工业的副总理尤里·鲍里索夫对俄媒表示,S-70“猎人”-B 将是“用于运载先进空射武器、机载侦察系统和其他设备的通用基本平台,它将允许在系列生产过程中不断扩大无人机的功能”。副总理办公室官员并对媒体表示,S-70“猎人”-B 无人机的作战型号测试计划将在 2023 年至 2024 年之间进行,系列化生产将于 2025 年开始。

S-70“猎人”-B 无人机

莫斯科航空展期间,俄罗斯还展示了另一款搭载主动相控阵雷达的无人作战飞机。该机与 S-70“猎人”-B 无人机高度相似,但拥有两个较小的垂尾,显示具有更高的飞行和机动性。由此可见,俄罗斯无人僚机计划并不只 S-70“猎人”-B 这一种选项,同时表明作为传统航空工业强国的俄罗斯,正在努力跻身于国际高端无人机俱乐部。

近年来,俄罗斯军队已经装备了越来越多的地面无人战斗平台、无人潜航器、以及无人机等多种无人作战系统,并且这些装备在乌克兰危机和叙利亚反恐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俄罗斯正在致力于全面推进各领域无人装备的发展。在俄罗斯联邦《2018 一 2025 年国家武器发展纲要》中,无人作战系统已经被列为智能化武器装备的发展重点,内容涵盖空天防御、战略核力量、通信、侦察、指挥控制、电子战、网络战、无人机、机器人、单兵防护等所有领域。按照俄罗斯国防部规划,到 2025 年,无人作战系统在俄军装备总体结构中所占比例将超过 30%。无人装备的大量装备和使用,已经开始影响甚至改变俄军的作战方式和未来发展方向。

【兵器说】俄罗斯“未来战士”系统

优质回答【兵器说】俄罗斯“未来战士”系统    

中国网新闻5月27日讯 日前,据俄罗斯塔斯社报道,俄罗斯已经开始在叙利亚作战中试验其第二代“未来战士”系统。究竟俄军的“超级战士”战力几何,本期【兵器说】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走向未来的单兵套装

为进一步提高步兵在未来战场上的综合作战能力和生存能力,21世纪伊始,世界各军事大国相继投入“未来士兵”计划的研究之中。

深究“未来士兵”的系统特征,主要是利用现代化和数字化手段为步兵提供了“优越火力、优越观通、优越防护”三个核心战斗力。其中,火力上的提升一直是热兵器时代人类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优越观通就是强调观察和通信能力,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让步兵的观通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更成为各国必须研究和利用的重中之重;优越防护是提升士兵生存能力的关键,对于维持部队士气、传承作战经验都大有裨益。

同样出于对“三个优越”的追求,俄罗斯在阿富汗战争之后也跟上西方世界开发“未来士兵”的热潮,提出了自己的单兵作战装备发展计划。在“勇士”系统研发之前,俄罗斯曾研制过“巴尔米查”作战系统,以用于提高单独执行任务的作战小组的士兵存活率。

“巴尔米查”系统的开发最早起源于1999年,主要为摩托化步兵、空降兵和特种部队研制,包括杀伤、防护、控制、生命保障、能源5个基本系统,主要特点是通用性好、多功能性和集成度高。在攻击武器方面,“巴尔米查”使用了“阿巴甘”AN-94自动步枪、AK步枪或“佩切涅格人”机枪,较为适合摩托化部队使用。同时,导航、指南针、夜视镜等侦察装备、通信器材、防弹背心、防弹头盔、通用战术背心以及背包、睡袋、雨衣、毯子、枕头、斗篷、食品、加热器、医疗用品和工程设备等一应俱全,全套装备质量约为50千克。

在此基础上,俄军开始了第二代单兵作战系统的研制工作。2011年8月,新一代“勇士”系统首次在第十届莫斯科国际航空航天展上亮相,随后经过部队试验已于2015年3月开始全面列装陆军部队。同时,俄罗斯已经展开被称为“勇士-2”的“未来战士”作战系统研发,预计将于2025年到2030年惊艳亮相。

“钢铁侠”是怎样炼成的

俄罗斯之所以摒弃“巴尔米查”,就是其虽然防护性能优越但科技含量低,重量还比西方产品高出20%,因而在与美国“陆地勇士”等系统的对决中处于下风。此后俄罗斯下大力气研发的“勇士”单兵作战系统,可谓俄军最大的现代化计划之一,势必将俄军打造成未来战场的“钢铁侠”。

“勇士”作战系统由防护、控制、生命保障、武器和能源保障5大系统、10多个子系统组成,分为冬、夏两款,一般复杂性的系统目前至少由59个组件组成。其中,由包括防弹背心、防弹头盔、防护眼镜、防护服和听力保护组件等20多个部件组成的防护系统是“勇士”的关键核心。俄军声称,“勇士”系统的防护组件可覆盖士兵身体约90%的面积,且透气性极好,可连续穿戴48个小时。标准型“勇士”防护系统由5级防护服和防弹背心组成,重约10千克,具有嵌入式快速释放系统,不仅使用和穿脱方便而且重量很轻。“勇士”现有的防弹背心可防护子弹对胸部、背部、侧面的攻击以及破片对腹股沟和肩膀的伤害。同时,研究人员还专门为“勇士”量身打造了一款全新的多层头盔,主要由复合材料-织物材料-复合材料构成,全重1千克左右,可承受从5米处发射来的9毫米手枪弹冲击,被公认为是目前世界各国军人使用的头盔中最轻、最结实的。

在武器系统方面,“勇士”作战系统标准配置应该为AK-12突击步枪,也有可能采用其他系列的步枪。AK-12步枪配备了夜视瞄具、红外热成像瞄准、激光目标指示器、可伸缩枪托、枪口制退器等组件,与美国陆军的SCAR突击步枪一样分为5.45毫米口径的轻型和7.62毫米口径的重型。此外,俄军士兵还可配备轻量化改进型PKM机枪和奥尔西斯T-5000狙击步枪等轻武器。不仅适用于普通步兵,还能满足火箭炮射手、机枪手、驾驶人员和侦察兵等不同人群作战需求,并可根据作战任务不同搭配所需的套装部件。

此外,俄军还为“勇士”系统配发了“射手座”侦察、指挥和通信系统,实际相当于小型便携式计算机。“射手座”最早于2007年就已装备俄军部队,经过改进后的“射手座”系统能在1.5千米范围内满足连一级的通信需求,同时还能保持无线电联络。该系统采用开放式结构设计,可与多种侦察、控制和包括无人机在内的作战系统相连,允许士兵之间分享彼此信息并可与指挥官进行通信,实时传输语音、图像和视频数据,事实上初步构建起俄军的小型战场军事物联网络,可使指挥官更有效地部署和调整连队的作战行动。

喝彩叫好可能为时过早

按照俄军目前的计划部署,每年大约可列装7万套“勇士”作战系统,但由于俄军的“未来战士套装”还有一部分轻型武器需要微调,究竟何时才能以最终版完全投入使用尚未可知。毕竟,“勇士”作战系统目前的竞争对手太多,美国有“陆地勇士”和“未来战士2025”,德国有“未来士兵”,法国有“装备与通信一体化步兵(FELIN)”,英国有“未来一体化士兵技术”,甚至连西班牙、瑞士、韩国、日本都曾试水“未来士兵”,俄罗斯要想在与对手的博弈中夺得头筹并不容易。更何况“勇士”系统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问题亟需解决,喝彩叫好有些为时过早。

就拿武器装备来说,最终究竟是“卡拉什尼科夫公司”的AK-12还是“杰格佳廖夫兵工厂”的A-545目前仍不好说。对突击步枪选择的一再纠结,也是造成“勇士”时至今日迟迟处于试验状态的重要原因。即便是AK-12突击步枪改进令人眼前一亮,但其搭配的GP-30榴弹发射器依旧过于传统,况且,其三次大规模改进也有些令人摸不着头绪。尽管“勇士”系统宣称已经具备了现代化观通能力,但目前俄军的夜视仪等设备和通信元件主要依赖进口,这种受制于人的情况显然为俄军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不小隐忧。更何况“射手座”终端通信距离较短,高速数据通信和自组网能力堪忧,与西方国家的类似系统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勇士”作战系统更大的问题可能还是在重量上。目前基础版的“勇士”作战系统就已经达到了20千克级别,这在战场上已经是一笔不可省略的“不能承受之重”。尽管俄军已经开展了可穿戴式外骨骼机械作战服的研究,可承担大约95%的货物负荷,将有助于步兵在携带重物的情况下以16公里/小时的飞奔,但距离投入使用仍有不小的差距。更何况,“勇士”系统离不开头盔上安装的夜视仪、单兵计算机显示器、头戴耳麦等通信设备,这都会加重人体的颈部负担。同时,身上的防护软甲虽然保护了胸腔、腹腔等重要部位,但防护越周全重量就会越大,很容易使士兵的负重能力与体能达到极限。

其实,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信息化、数字化步兵?连美国也在“摸着石头过河”,美国陆军2019年计划装备的单兵防护装备,虽然“从头到脚”都有大幅度革新,这全套装备虽极尽努力减重,但最终还是轻不下来。

这些沉重的信息化装备性能究竟有多稳定,一名士兵在装备完整的信息化作战系统后,如何充分发挥信息化步兵联网作战的技术优势,如何防止信息化装备在战场上的泄密问题,都是摆在俄军甚至所有研究“未来士兵”作战装备国家当前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从这个角度上讲,俄罗斯的“勇士”作战系统要想真正打造未来战场的“勇士”,依旧任重道远。

大疆无人机火遍全球

优质回答大疆无人机火遍全球

如今,无人机虽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战场上,但很多时候媒体上能够看到的战场无人机,却多为体型不大(甚至微型)、价格低廉、飞行距离非常有限的小型装备。但实际上,这种情形与真正意义上的军用无人机存在不小差距。

举个例子,伊朗防空导弹部队曾击落一架隶属美国海军的MQ-4C战略无人机,这是美国海军基于RQ-4A升级改造的型号,直接造成了1.2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从体型上来说,MQ-4C以及其前身RQ-4系列,两翼长度约40米,已经超过了著名的大型客机--美制波音747。

此外,由于无需考虑飞行员承受极限和维生设备,RQ-4系列最大飞行高度超过18000米,单次最大飞行时间超过32小时,最大航程可达22000千米,最多可搭载约10.4吨的武器,是真正的超大型无人机。被伊朗击落的那架美制MQ-4C无人机残骸

当然,美国RQ-4系列处于全球军用无人机的金字塔顶端,拿大疆与之对比完全没有意义,在RQ-4之下的无人机装备才是军用无人机的主要群体。RQ-4系列以及衍生的MQ-4系列,体型巨大、性能出色、采购价格高昂,归属战略级无人机或者超大型无人机。

这个系列出厂价格大约5000万美元上下,被伊朗击落的那架之所以价值1.2亿美元,主要是因为后期改进加装了很多新设备。不过,通常RQ-4的订单还会包括地面设备站、人员培训、后期升级维护、后备零部件等,因此平均单机价格高达2-3亿美元。

美国海军MQ-4C超大型无人机

在RQ-4之下,就是中国彩虹-4/翼龙-2、俄罗斯“猎户座”、美制MQ-9这个级别。这些无人机虽然会分为专用侦查、查打一体等不同型号,性能也会有一些变化,比如说查打一体的彩虹-4B,就比侦察型彩虹-4A载弹量更大,但续航时间要短一些,不过整体性能仍然基本相当。

这些无人机的最大载弹量多为1-1.5吨,续航时间大约20小时,翼展在15-20米之间,一般归为战术无人机或者大型无人机。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些装备之外,还有土耳其TB-2、俄罗斯“前哨”等无人机,也有非常相似的作战定位,不过体型更小一些,被称为中型无人机。无论是大型还是中型无人机,价格一般不超1000万美元,像著名的彩虹-4B出口阿尔及利亚的单价就为500万美元。

彩虹-4察打一体无人机大量出口国外

上面三款无人机的体型仍然比较大,起飞和降落需要专门的场地支持。而小型无人机则往往使用车载,由火箭发射装置升空,结束任务后再借助降落伞等工具返回地面。这种级别的无人机大小、造价、性能当然更低一个档次,由于型号繁多难以统计,主要作为战术群的空中侦查平台使用。

当下俄军装备的海燕-10小型无人机,就用来为俄陆军大口径火炮提供校射、侦查、杀伤评估,滞空时间约10小时,飞行高度5000米。至于最后一个级别的微型无人机,是指供单兵使用的轻(微)型无人机,主要用于最基本的分队侦查任务,但滞空时间也仅有几个小时。

使用陆上发射装置的俄制海燕-10无人机相比之下,在舆论中备受好评的大疆无人机,滞空时间通常仅有十几分钟到半个小时,显然很难满足持续侦查需求。滞空时间对于军用无人机至关重要

当然,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有相应需求,大疆完全具备大幅提高巡航性能,以满足长时间使用的技术实力,但这方面的提升还仅仅是一个开始。在无人机的日常操控中,通讯距离是一个让人非常头疼的事情,特别是高楼遍布的城市中,无人机控制距离会受到建筑物的严重影响。

而在真正的战场上,除了肉眼可见的设施阻碍外,无形的电子干扰甚至是追踪定位操作装备,才是无人机面临的最大危险。

举个例子,俄军在6月份开始大量使用海燕-10的时候,乌军很快在西方国家的支援下完成了电子破解,后来多次成功诱捕正在执行任务的海燕-10。

而乌军的电子战水平实际还比较单薄,美制EA-18G、中国歼-16D这种真正的大型电子战机,一旦升空对作战空域进行电子压制,类似大疆这种根本没有加密的民用无人机,直接会被一扫而空,甚至还能测出无人机操作设备的位置,并进行精准打击。乌克兰战场双方均使用了大量民用无人机

那么,如果为大疆搭载军用通讯、控制、信息传输设备,解决电子通信方面的缺陷后,是否就是合格的军用设备了呢?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强化滞空能力以及电子系统后,大疆民用无人机基本具备了军用潜力,但问题在于,这时的无人机恐怕已经不是外界熟悉的那个的大疆了。

舆论对大疆从军的期待,源自其优异的性能和较低的价格。其中的性能前面已经作了介绍,大疆在民用无人机领域确实没有对手,但距离军用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而一旦参照军用标准进行升级,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价格飙升,毕竟低质量不一定低价格,但高质量一定是高价格,这是古今中外都适用的铁律。

一款体型较小的国产军用无人机,所以说,外界看到的大疆无人机,凭借不超过5000美元的价格,占用了大量民用市场,但这种局面却无法推广到军用领域。

军用无人机动辄数万、十几万、几十万美元的价格,正是源自更先进的技术要求和硬件配置,以及更加优异的战场环境适应能力。大疆无人机仍然只是针对民用市场的产品,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拓展军事方面的应用,如果强加这一设计,原本的优势恐怕也就不复存在了。

事实上,近年来民标装备虽已越来越多地融入军事领域,比如说国产075型两栖攻击舰就在部分设备上采用民用标准,从而有效降低造价;法国西北风级两栖舰干脆直接采用了民用滚装船设计规范,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也大胆应用了较高比例的民用技术。但这种设计的应用范围仍然较为有限,越是体型小、作战环境恶劣的设备,就越难以实现。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故障频发或与民用设计有关

举个例子,在3月份俄军还在北线攻击时,面对大量军用卡车的缺口,就调集了部分民用卡车予以弥补。但看起来性能优越的民用重卡,在崎岖的后勤补给道路上,很快就暴露出故障率高、越野能力差等缺陷,沿途损失率奇高。

对面的乌军队伍,部分参战人员苦于装备配发不足,将私人越野车用作日常巡逻使用。不过,这些原本也经过了严格测试、性能出色的民用越野车,很快就退出了战场,毕竟民用与军用之间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设备性能存在着天壤之别。美军也大量使用民用无人机

尴尬的是,外界发现还发现交战双方都在使用苏联时代的旧式无人机。乌军虽然有欧美支援的无人机群,但绝大多数都是自杀性单兵无人机,不具备真正的侦查能力。俄军虽然号称拥有完整的无人机生产体系,但其中的关键设备仍然要依赖欧美供应。

在这种情况下,在国际民用市场上销售的大疆无人机,就被推上了战场,成为一款并不理想、但也能凑活使用的侦查装备。再加上双方很多时候仍在使用二战水平的战术,也给大疆无人机提供了一展身手的机会。但要深刻认识到,这种低水平战场出现的特例,并不适用于中国军队。

苏联时代制造的图-141无人机一度出现在战场至于英美国家也热衷使用大疆无人机,情况就更加简单。这些国家采购的大疆,主要在国土部、警察部队等以内部任务为主的单位中使用,主要承担训练、测试、航空测绘等简单任务,而并非单兵作战装备。

最重要的是,大疆在民用无人机领域的表现已经足够优秀,对于我国无人机产业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领军作用,非要强加本不适宜的军用任务,真的没有什么意义。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俄罗斯陆军对3款无人机进行试验》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