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乒乓球资格赛开赛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全运会,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国球百花齐放,18岁英俊少年张鑫想要“削”出一片天地

答2021年全运会乒乓球资格赛今日将在成都落下帷幕,除了马龙、刘诗雯、樊振东、陈梦等国手引人关注之外,很多特殊打法的球员也同样是热点。广东队是2020年全国锦标赛的男团冠军,18岁削球小将张鑫因为英俊的外表和特殊的打法而被球迷所关注。这次代表队出战全运会资格赛,虽然未能在单项获得晋级,但对于张鑫来说也是一次不同寻常的体验。
国乒历来都重视打法上的百花齐放,在国内各项比赛中都会制定相关政策,以鼓励打法的多样性。本次全运会资格赛延续了国乒传统,对于直板和削球打法进行特殊保护,进入团体正赛资格的队伍,男队至少有一名直板或者削球球员,女队至少有一名直板球员。这也让很多特殊打法的选手能够更多出现在全运会的赛场上。
今年18岁的张鑫对于很多球迷来说也许还很陌生,但在2020年全国锦标赛上,他跟随广东队夺得冠军,本届全运会也是他职业生涯的第一次全运会。从体能测试到正式比赛,张鑫都不是最受关注的选手,但作为年轻一代削球打法的接班人,他对于削球也有自己的理解。和很多运动员一样,小时候四、五岁时因为身体不好而开始学习打乒乓球,从体校一步步磨砺,2014年成为广东集训队的一员。对于为什么会选择打削球,张鑫说:“小时候练球的时候喜欢退台,在远处打球。教练就建议我打削球。”
从1995年天津世乒赛的秘密武器丁松,到2003年巴黎世乒赛的朱世赫,削球手也曾有过高光时刻。随着世界平台的逐步发展,削球手虽然在世界大赛上的很难再夺佳绩,但这种特殊的打法始终没有被抛弃。“削球确实比较难打,现在对于削球的要求比较全面,能削也要能拉,所以训练起来难度还是比较大,所需要顾及的方面也比较多。”张鑫说。因为自己的特殊打法和颜值而受到球迷的关注,张鑫说自己没有什么压力,“通过参加高水平比赛也看到了自己和高水平选手的差距,练好自己吧,好好向师兄们学习。”
广东男队因为是全锦赛冠军而直接晋级全运会决赛圈,届时张鑫作为削球手也将获得更多的机会。也期待这位小将能够削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成为国乒未来的“秘密武器”。
全运会即将开赛,马龙王楚钦,樊振东林高远谁能更胜一筹?
答2021年第十四届全运会资格赛于3月20日一30日在四川成都开始。
马龙/王楚钦代表北京队出战,樊振东/林高远代表广东出战。
马龙经验丰富,实力强。王楚钦年轻灵活,技术全面。
樊振东身体素质好,打球力道异于常人,单打能力强。林高远打球出手快,轻灵敏捷。
双打组合马龙与王楚钦配对时间较长,两人配合比较默契,他俩获得过2019年世乒赛的男双冠军。
而樊振东与林高远之前很少配合双打,两人在默契度上需要磨合。而且林高远擅打顺风球,遇到下风球,就容易陷入低迷。
这四个人实力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双打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两人配合默契度的考验。
马龙/王楚钦不管是比赛经验,还是进攻能力以及配合上的娴熟,都比樊振东/林高远稍强吧。今年33岁的马龙,可能是最后一次参加全运会比赛了,他的夺胜心应该比樊振东更迫切。所以北京队马龙/王楚钦优势大一点。
全运会乒乓球预选赛即将开始,马龙/王楚钦代表北京队出战,樊振东/林高远代表广东出战。在参加预选赛的所有双打组合中这两队应该是最强的,那么在这两对中那对更强呢?下面作简要分析。
马龙和王楚钦组合一老一少,两人配对时间较长,相互配合比较默契,以往比赛成绩也很突出。其中王楚钦年轻,技术全面,实力雄厚,单双打都很出色,是新生代的领军人物。马龙经验丰富,实力超群,战绩突出,虽然年过三十,但雄风犹在。他与王楚钦多次合作,这次是冠军的有利争夺者。
樊振东现排名世界第一,实力出众,尤其是单打成绩很为突出。他今年首次加入广东队与林高远组成男双组合,林高远也是国乒男队主力,实力同样很强,以前在国家队经常和梁靖昆配合双打,他们曾排名双打世界第一,可见他的双打实力非同一般。这次与樊振东配合战绩也应该非常出色。但是两人配合的时间不长,默契的程度可能差些,这也许是他们的短板。
综上分析,两组实力不相上下,马龙/王楚钦组合配合的时间更长,默契程度更高,打起球来更熟练。樊振东和林高远个人实力都很强,只是配合的比较少,默契程度要差一些。相比较而言,马龙和王楚钦的胜率会更大些。
水平,谁的心理素质好,谁就有可能胜出
他们水平相当!谁胜都好!是正常常的!我支持他们每一个人!谁准备充分,身体良好!谁取胜概率就大些!
我看好小胖!只要林妹妹硬气一点,广东胜率优于北京队。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全运会乒乓球资格赛开赛》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1673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