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队。墨西哥对未签约国征19%税
今天运困体育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墨西哥队,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英国对美国的殖民统治时期的历史,要非常详细的

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与发展
1、英属北美殖民的建立及其后来居上的缘由
英国人在北美的殖民
◆ 范围:1607-1733年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13个殖民地构成后来美国的基础。
“13个殖民地”
◆ 英国定居者的动机:
宗教原因 英国国王亨利8世与教皇决裂并于1534年建立独立的安立甘教(Anglican Church)。亨利之女——女王伊利莎白一世在位时期(1558-1603),安立甘教牢固树立起英国国教的地位。天主教徒、非国教新教徒(如清教徒、贵格会教徒),遭到歧视甚至迫害。为获得宗教自由,很多英国人移居新世界。
政治原因 17世纪,英国出现议会与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主义国王间的政治争端。先后经历内战(1642-1645)、处死国王查理一世(1649)、清教徒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1649-1658)、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1660)以及“光荣革命”(1688-1689)最终推翻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为了逃避政府的暴政和政治动荡,很多英国人移居殖民地。
经济原因 16、17世纪很多英国地主圈地牧羊,赶走土地上劳作的佃农。无地农民迁往城市,许多人失业、负债。根据英国严厉的刑法典,债务人面临入狱监禁。为了开始新生活,自己拥有土地,很多贫困的英国人将眼光投向新世界。
◆ 英国政府的动机:
争霸 为争夺世界的领导权,英国与西班牙发生冲突。英国船长霍金斯勋爵(John Hawkins)、德雷克勋爵(Francis Drake)率船队袭击西班牙在新世界的殖民地以及西班牙财宝运输船。1588年,英国与西班牙的战争爆发,德雷克等人消灭了“不可战胜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此事件标志着英国作为一个世界强权以及“海上主人”(Mistress of the seas)身分的出现。为了取得与世界强权国身分相称的殖民帝国,英国政府乃鼓励殖民定居。
经济利益 在重商主义指导下,英国坚信殖民地将带来经济利益。殖民地将成为母国的原料产地、制造商的市场,为英国国库带来收入。
英国殖民活动后来居上的原因分析
◆ 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统治,具有鲜明的特点:对殖民地采取掠夺式的统治;严厉控制向殖民地的移民;独尊罗马天主教;将国内的大贵族庄园制度照搬到殖民地。
殖民之初,西班牙人就征服并摧毁了印第安人创建的两个文明帝国:墨西哥的阿兹特克帝国和秘鲁的印加帝国。前者有人口1500万,后者有600万。在几十年的时间内,这里的印第安人几近绝迹。两大帝国的首府也成了西班牙人在美洲统治的大本营。殖民前夕,西属美洲的印第安人已有发达的农业和高超的采矿和冶炼技术。西班牙的征服一味强调掠夺和剥削,不想通过发展多样化的生产能力促进殖民地经济长期繁荣。禁止殖民地种植宗主国已有的作物,禁止殖民地之间进行贸易。西班牙与殖民地之间的贸易往来由塞维利亚市的商人操纵控制,不允许殖民地居民参与这种贸易。由此西属殖民地上难以形成一个推动社会走向繁荣的实业阶层。
即使西班牙本国人也不能随便移入西属殖民地,而必须向政府申请一张通信证。获准到美洲去的贵族、神甫、商人和农场主,数目大致相当于在国内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总之,西属殖民地从来没有经历过汹涌的外来移民浪潮,所有的殖民地都是作为皇室财业建立起来的。
在西属美洲殖民地,非天主教教派遭到歧视和迫害,甚至连印第安人也被强迫皈依天主教。殖民地上没有丝毫的宗教自由气息。
殖民地上的土地大都被大地主强取豪夺,构成人口多数的印第安人和黑人奴隶谋生的途径有二:冒死下矿井;胼手胝足劳作田间。更加严重的是,西班牙竭力想把殖民地变成宗主国的复制品。整个殖民统治时期,西班牙专制政府始终严厉控制着殖民地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西班牙官员或者西班牙出生的一般平民,其身分地位优越于殖民地上出生的人。西属美洲殖民地划分为4个总督区,每个区都由死心塔地效忠宗主国的官员代表西班牙王室进行绝对统治。没有丝毫民主的气息,民众毫无权利,更谈不上有什么自治的经历。
◆ 较之西班牙,英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呈现不同的特点:
首先,英国政府在北美殖民地的创建过程中没有发挥多少作用,或扮演多么重要的角色。
英国君主或议会虽然口头上一再扬言美洲属地的所有权归英国,但对殖民地上人民的具体要求却不予理睬或虚与委蛇,不肯提供实际的财政支持。英王室所做的一切,就是向那些乐意出面或出钱进行殖民活动的私人或组织,颁授殖民特许状。只是到殖民地变得强大之后,英国政府才开始更弦易辄,限制殖民地的政治、经济自主权。然而由于欧洲列强之间殖民战争的牵扯,限制政策未能发挥多少作用。到19世纪60年代殖民战争暂告平息时,英国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结果酿成殖民地人民的独立战争。
其次,英国也不限制其他国家向英属殖民地移民。
英国政府甚至还积极鼓动或支持把两种人运到殖民地:非洲黑人;英国国内那些“不受欢迎的人”(包括数以百计的乞丐、罪犯。有些人并非真正的罪犯,而仅仅由于一点小小的过失,如偷猪、拿了人家一块面包、或是负债而进监狱。这些人一律被视为非“规矩公民”,乃抛弃他们,遣送至美洲。)宽松的移民政策吸引了大量穷苦人(视美洲为希望之乡和避难所),同时也导致殖民地上种族、民族成份驳杂斑斓。
第三,英属北美殖民地上宗教多样性的特点也相当突出。
殖民初期,英国政府也试图建立单一宗教,如授予弗吉尼亚殖民公司的第二个特许状就曾规定:弗吉尼亚不能收留那些不承认英国对国教统治权的脱离派教派。但弗吉尼亚殖民公司没有理睬这一指令,允许脱离派教徒在殖民地建立垦殖区,1620年建立弗吉尼亚第一个殖民据点——普利茅斯的就是脱离派教徒。此后英国政府放弃了早先的企图,开始默认并最终采取宗教宽容政策。
“宗教宽容政策”:英国政府默认并最终采取宗教宽容政策的根本原因在于:藉此可谋取经济上的好处。殖民地被视为商业事务,应当为母国的繁荣富强效力,要有利可图,就必须吸引外来移民去开发殖民地资源。因此,在北美殖民地,外来移民受到殖民当局的欢迎,有的还获准建立自己的宗教机构。另外,宗教宽容政策的出台,与英国国内宗教“温和政策”的大背景分不开。总体上,殖民地时期,英国对于异教徒的宽容程度前所未有,但这一政策时紧时松。1640年“长期国会”召开后的20年较宽松,1660年王朝复辟后查理一世、二世的短暂统治时期试图确立宗教一体化。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容忍法案》,由此英国政府准许在新教三位一体神学论的范围内存在宗教上的多样性。从此,宗教宽容成为国策。
第四,英属北美殖民地的自然条件不及西属中、南美洲殖民地,土著印第安人的文明程度也较低下,且没有当地印第安人开采的黄金可供掠夺。不理想的客观环境使得早期殖民者唯有努力与自然环境进行搏斗。殖民者首先选择了农业。南部弗吉尼亚殖民地很快找到了致富的路子——烟草种植业。新英格兰人因地制宜,发展了捕鱼、木材加工和海外贸易。但农业是主要产业,到1776年殖民地上至少90%的居民是以务农为生,他们绝大多数是居住分散的小农场主。大地产者寥寥无几。
第五,英属北美殖民地的政治氛围比较宽松。殖民地的居民除黑奴外,享有同在英国一样的待遇,也即拥有英国人的权利和特权,如同生活在英国一样。按照较为民主的方式制订规章,管理殖民地,居民参政议政的民主意识较强。基本处于自治状态。多数殖民地规定,成年男子,只要拥有50英亩土地,便有资格参加选举。
2、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状况
殖民地的政治实践
◆ 殖民地人享有作为英国人的“权利”。在授权建立殖民地的一系列皇家特许状中,殖民者获得保证享有作为英国人的权利和特权。这些权利和特权基于英国史上4个重要的里程碑之上,它们是:大宪章;议会制度;英国的习惯法;权利法案。
大宪章,即The Great Charter, 或者Magna Carta,1215年约翰王被封建领主所迫而签署。宪章声明:国王并非绝对的统治者,而是受到法律的制约;所有的人获得保证由陪审团审判;只有议会可以征税。
英国的议会有悠久历史。到14世纪,议会已经分裂成两院:高级牧师和贵族代表组成世袭的贵族院(House of Lords);富裕的中产阶级代表组成选举产生的下议院(House of Commons)。通过威胁阻挠征税法案的制定,议会还迫使英王接受它的立法,不仅仅是有关税法,还有许多其他事情。
英国的习惯法,即所谓Common Law。到14世纪,英国法庭已经确立了参照以往类似案例、遵照先前法官的裁决这样的做法。这些司法先例,构成一个法官确立的法律(judge-made law)的主体,称之为习惯法。其原则的某些部分,及时地成为英国成文法(statute law,由议会制定),有助于保护个人免遭政府专制的侵害。到17世纪末,习惯法(加上成文法的补充),已经给予每个英国人一些基本的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财产不受无理剥夺;若被捕,享有人身保护和陪审团审判的权利;若无法院搜查令个人住处免受搜查等等。
作为“光荣革命”的一部分,英国议会在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制定或者暂时停止法律、征税或者维持军队;国王不得干涉议会选举和辩论;人民有权向议会请愿,有权要求公正、迅速的陪审团审判,有权反对过分的罚款和保释金、反对残酷的和不寻常的惩罚。
◆ 殖民者建立起民主体制
按照当今标准衡量,殖民地的政治远非“民主”,但较之欧洲(在某些方面甚至较之英国)要民主得多。体现为:较早建立了民选立法机构;按照“契约”原则制定了影响深远的“五月花号公约”;在新英格兰地区形成市镇会议制度;康涅狄格率先制定了具有宪法性质的《根本法规》。
1607年5月,伦敦弗吉尼亚公司的首批移民104人抵达詹姆斯河河口,建立詹姆斯敦殖民点。1619年7月30日,弗吉尼亚詹姆斯河1000多名成年男子推选22位公民代表召开为期6天的代议制议会,通过了几项需待公司核准的法律。这是新世界第一个选举产生的立法机构和第一个代议制机构。其他殖民地在建立类似立法机构时效法弗吉尼亚的模式。1624年英王詹姆斯一世解散殖民地,停止代议制议会,但1629年后,代议制议会不理会英王的不承认,继续进行活动。
1620年秋,普利茅斯的弗吉尼亚公司102名清教徒和贫苦移民乘座"五月花号船"和32名来自荷兰莱登的快乐号船贫苦移民会合,驶往北美新大陆,经60-70天的艰难航行,12月底在马萨诸塞湾的科德角登陆,建立了以普利茅斯命名的定居点。在上岸前的11月11日,41名成年男子签署"五月花号公约"(Mayflower Compact),宣布自愿结成平等的公民政府,制定自己的法律、章程和官职机构。公约旨在促进殖民的普遍利益,签约者保证制定、遵守公正的和公平的法律。签约者多为清教徒,贫苦工匠、农民和契约奴,他们被称为"移民始祖"。五月花号公约确立了一个典范:直接民主制,公民本人而不是其代表成为立法者;承认多数人的统治;确立了法律必须公正地对待所有的人的原则。该公约被誉为美国政治制度的"基石"之一。
即New England Town Meetings。移民始祖在新英格兰开始了这样的实践:随着垦殖的进行,在外围建立了许多镇,中心区则建立一个教堂议事厅。镇居民的生活以教堂为中心。自由人(起初为拥有财产并属于镇教会成员)管理镇事务,通过市镇会议制定地方法规。还选举镇代表出席殖民地的立法机关。市镇会议是直接民主的一个典范,只适用于小社区,为殖民者提供了自治方面的政治实践经验。1628年一批清教徒在伦敦组织新英格兰公司,次年改组为马萨诸塞公司,从英王获得特许状,有权在普利茅斯以北的马萨诸塞地区建立定居点,实行有计划的移民。1629年8月,约翰· 温斯罗普和其他12名清教徒股东签署剑桥协定,规定定居地的权力应该掌握在殖民地人民手中。1630年3月34艘船只组成的船队、上千人抵达马萨诸塞周围,建立了波士顿、罗克斯伯里、坎布里奇等居民点。10月19日殖民地举行大会议,由自由人选举助理,再由助理宣出总督和副总督。1631年自由人的范围由公司股东扩大为有选举权的公民。1635年,由每个市镇选举两名代表参加地方议会,形成代表制。1644年助理们组成上议院,代表们组成下议院,形成两院立法制雏形。温斯罗普设想把海湾殖民地建成"山巅上的圣城"。有产人士对下层人民的清教主义统治。1691年普利茅斯殖民地合并于马萨诸塞殖民地。马萨诸塞殖民地的建立充满了浓厚的清教主义色彩,WASP成为初期移民的重要来源,奠定了美利坚民族文化的基础。
"WASP":WASP是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第一个字母的缩写,系指带有盎格鲁-萨克逊文化背景的白人新教徒。WASP文化成为美国的主流文化。
1639年,在托马斯·胡克的领导下,康涅狄格的定居者起草了现代第一个成功的成文宪法--《康涅狄格根本法规》(Fundamental Orders of Connecticut)。它许可所有忠诚的居民选举产生一个立法会议,该立法机构挑选一位总督。"根本法规"暗示,管理基于被管理者的同意之上,它必须表达多数人的意愿。
◆ 迄18世纪50年代的殖民政府
三种类型:(1)2个自治殖民地(康涅狄格、罗得艾兰)。殖民者直接或间接地选举总督和两个立法机构的成员。(2)3个业主殖民地(特拉华、马里兰、宾夕法尼亚)。业主挑选总督,有资格的选民选举殖民地会议。(3)8个英王直辖殖民地。国王挑选总督。同时,除马萨诸塞外,国王还任命总督的参事会成员(实际上是殖民地立法机构的上院)。有资格的选民选举下院。
殖民地的经济实践
◆ 地理条件影响了殖民地的职业:三种经济类型
新英格兰殖民地——4个,新罕布什尔、马萨诸塞、康涅狄格和罗得艾兰。土壤多砂石,气候寒冷,不适合于农业。农场小,产量有限,供家庭消费略有节余。另一方面,森林多,湍急的河流多,有很多天然良港(如普茨茅斯、波士顿),使得新英格兰发展木材加工业、船舶制造、捕黥、捕捞鳕鱼和鲭鱼、以及贸易。
新英格兰商人发展了各种各样的贸易路线,其中几条卷入三角贸易
一条有利可图的路线是:殖民地的鱼、粮食和木材,运到西印度群岛换取糖和糖蜜,再将糖和糖蜜运到英格兰换取北美殖民地紧缺的工业制品。另外一条贸易线路是:新英格兰人将朗姆酒运到非洲换取黑人奴隶,将黑人奴隶运到西印群岛交换糖和糖蜜,将糖和糖蜜运回新英格兰蒸馏成朗姆酒。新英格兰商人获得巨额利润,但他们也面临巨大障碍:海上风云变幻;私掠船攻击的危险;英国的重商主义立法。这些立法就是所谓航海法案,它只准许殖民地船只与英格兰和英属西印度群岛从事贸易,不准与欧洲大陆或者法国、西班牙从事贸易。例如,1733年的《糖浆法》规定,如果北美殖民地从英属西印度群岛以外地方进口糖和糖蜜的话,必须对这些商品支付高关税。
三角贸易线路图
中部殖民地——4个,纽约、宾夕法尼亚、新泽西和特拉华。
土地肥沃、平坦,气候适宜,利于发展家庭农场,生产的剩余粮食(如小麦、玉米、燕麦)出口至其他殖民地和英国。不久便获得面包殖民地的称号。河流航道长,可通航(如哈得逊河、Susquehanna河、特拉华河),促进了与印第安人的毛皮贸易。一流的港口,如纽约和费城,促进了与其他殖民地、英国和欧洲大陆的贸易。
南部殖民地——5个,弗吉尼亚、马里兰、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
森林出产沥青和柏油,对于英国和殖民地的海运至关重要。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利于种植园经济的发展,种植蓝靛、水稻和烟草。只要运往英国,换回工业制品。种植园主越来越富有,不断要求新的土地,部分地是由于烟草种植很快耗尽地力。种植园主控制了南方的殖民地社会,力求模仿英国贵族的生活方式。种植园主的生活与南方的小农场主以及为了生存奋力挣扎的边疆人形成鲜明对比。
◆ 殖民地的劳动力
总体上,殖民地的劳动力非常短缺。种植园主和农场主很难获得足够的工人。定居者在很容易获得土地、自己成为独立农场主的情况下,不愿为他人干活。为克服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转向黑人奴隶和白人契约奴。
1619年,一艘荷兰帆船装运20余名黑人抵达弗吉尼亚的詹姆斯敦。这是英国殖民地黑人奴隶制的开端。此后100年间,奴隶制扩展到所有殖民地,其中南方力量最为强大,那里烟草和水稻种植园主越来越依靠这些很快便能适应的劳动力。1750年,北美殖民地有40万黑人奴隶,其中3/4在南部。
英文作"indentured servants"。这些来自英国和欧洲大陆的穷困潦倒的白人,占了移居北美殖民地所有白人移民的一半。通过签订契约,答应为其干活4-7年以换取至美洲的旅费。通常作为家庭帮手、手艺人和农场帮工。契约期满后获得自由,有时还获得小块土地或者工具。
◆ 殖民地的工业
殖民地制造业的开端——殖民者主要从事获取毛皮、鱼和木材,以及种植农场品之类的工作。也从事某些基本的制造业:织布、制衣、制革、制鞋、木材加工、家具制作、铸铁、打造器具。这些活动起初作为家庭手工业而在农场或者种植园中进行。随着殖民地人口的增加以及工业制品需求的扩大,手艺人开始建造小型地方工厂。很快地,纺织品、铁制器具、礼帽成为较大的工业部门,其产品逐渐超越地方市场。最重要的制造业活动是船舶制造,主要集中在新英格兰。
殖民地工业化的障碍——殖民地的制造业总体上受到限制,原因在于:缺乏资金;缺乏熟练工人;缺乏充足的内陆运输设施来扩散产品;来自英国的敌视。
英国根据重商主义理论通过法律:认为殖民地只应该生产原料,从母国换取工业品。1699年的《毛织品法》和1732年的《制帽法》,禁止任何殖民地向其他殖民地或者海外出口这些工业制品。1750年的《制铁法》鼓励将粗铁运往英国,禁止殖民地人制造铁成品。
殖民地的社会和文化实践
◆ 殖民地的人口:呈现出快速增长、人种多样化、流动性强等特点。
1700年,英属北美殖民地人口大约25万;50年后的1750年增长6倍,达到150万。快速增长的原因在于:移民的大量进入;殖民地较高的出生率。
英国殖民地允许很多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人进入。由此开始了美国"熔炉"的传统。从英伦诸岛就来了英格兰人、威尔士人、苏格兰人、苏爱人和爱尔兰人。也接受非英国移民,因而很多移居者来自欧洲大陆,特别是来自法国和德国。特拉华和纽约的原居民是瑞典人和荷兰人。
殖民地人总体上可分三大阶级:富裕的和受过教育的贵族,前者如种植园主和商人,后者如牧师和律师;中产阶级,小农场主和熟练技工;底层阶级,契约奴和奴隶。然而,殖民地的阶级并非世袭的(除了奴隶),殖民地人较容易地上升或下降其社会地位。
◆ 殖民地的教育
初等教育——较之英国和欧陆,殖民地人受教育程度要好。
殖民地的正规教育因各个殖民地的情况和社会地位而有很大差异。总体上,上层阶级之子女通过昂贵的私人教师或者私立学校接受教育,学习实用课程和古典课程。边疆居民的儿童较少接受正规教育,但通常由其父母在家里教习"3R"(reading, 'riting, and 'rithmetic)。特别是在新英格兰,父母强调教会孩子阅读圣经的能力。1647年,马萨诸塞通过法律,要求镇建立学校,以便教孩子识字。后来新英格兰的其他殖民地也采取类似做法。但是,这些最早的公共教育立法未能得到很好实施。
高等教育——殖民地比较早地就重视发展高等教育。为了培养年轻牧师,殖民地人建立了一些学院和大学,著名的有:哈佛(1636年)、威廉和玛莉(1693年)、耶鲁(1701年)、普林斯顿(1746年)、哥伦比亚(1754年)。本杰明·富兰克林创建的宾夕法尼亚大学(1751年),一开始便提供实用的和人文教育。到18世纪末,绝大多数高等学校都培养医学、法律和其他世俗职业方面的人才。
◆ 印刷物
书籍和报纸——虽然书籍很贵,但不少种植园主和商人拥有可观的私人藏书。富兰克林于1731年在费城建立第一所捐助图书馆。每个成员捐款用于购买书籍,也可以借阅图书馆藏书。其他殖民地城市不久建立了自己的图书馆协会。然而多数殖民地人主要依靠两本书籍:提供宗教服务的《圣经》;包含日历和各种各样有关农业、健康、烹调、科学和政治文章的《历书》。富兰克林编的《穷人理查历书》便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一本。
殖民地人也出版报纸。第一份殖民地报纸是1704年出版的《波士顿每周新闻》(The Boston Weekly News-letter)。其后50年,11个殖民地共出版有27份报纸。印刷所还出版小册子,特别是有关政治问题的小册子。
◆ 新型“美洲人”(“美国人”)的出现
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居民来自英国或者英国以外的地方,从欧洲带来了旧的风俗、习惯和传统。这种欧洲生活方式由于美洲环境(特别是西部拥有广阔的自由土地、边疆印第安人的威胁、自然的挑战)而得到改造。为了适应新环境,殖民者不得不有所改变。兴起了一种个人主义、自力更生和独立自主的精神,以及对未来的信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新人”出现了,他不再是一个欧洲人,而是一个美洲人(无论内心还是外表)。
社会保障制度私有化理论是
继智利于1981年成功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私人化管理后,秘鲁、阿根廷、哥伦比亚、乌拉圭、墨西哥、玻利维亚、萨尔瓦多7个拉美国家先后开始尝试以自由市场政策为主导的激进式改革。同时,英美等发达国家的私人养老金计划也迅速铺开。英国75%的劳动力在国家收入关联养老金计划(State Earn-ings Related Pension Scheme,SERPS)之外与私人职业养老金计划签约(Richard Blun-dell&Paul Johnson,1998);美国带有私人退休储蓄性质的401(k)计划已为1910万投保者积累了4400亿美元的资产,且年缴费流量达到1000亿美元(James M.Poterba et al,1998)。这种改革得到了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得曼、布坎南、加里·贝克尔在内的许多经济学家的肯定,并称之为社会保障私有化(Social Security Privatization,SSP)。从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轨迹看,这似乎是一种悖论:为什么被证明能实现帕累托有效的现收现付制会让位于基金制?为什么公共性质的社会保障会走上私有化道路,并体现出市场配置的效率?仅从经济滞胀、人口老龄化加速、投资回报率低下导致旧制度运行失败的角度来解释恐怕是不够的。本文谨从学术研究与国际接轨的立场探讨此问题,尝试给出社会保障私有化的理论解释。
一、社会保障私有化的内涵
社会保障私有化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一种模式,它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规定收益制(benefit-defined)下的公共帐户转为规定缴费制(contribution-defined)下的私人帐户;二是政府公共部门的集中垄断性管理转为私人基金公司的分散竞争性管理。
以改革的领头羊智利为例,智利是从1981年开始实行新的个人帐户存储式养老保险制度的。新制度规定,废除20年代从西欧引进的现收现付统筹制模式,劳动者每月按工资收入的10%缴纳养老保险费,存入个人帐户,免征所得税。基金营运引入竞争机制,政府授权25家私营性质的养老基金管理公司对养老基金实行资本化管理,代表投保人使用这些基金参加生产性投资以及法律允许的股票、债券等金融证券投资,收益归投保人,以后随退休金支付给退休者。由于养老基金管理公司的效益有高有低,服务有优有劣,投保人可自由选择效益好的管理公司投保,以后也可以随时将基金从一个公司转到另一个公司。为了保障旧制度下已缴费人员的利益,参加旧的养老保险制度的老职工转入新制度时,对他们以前已缴纳的保险费,由国家给予承认,政府发给“认可债券”,在他们退休时由国家财政按保险费金额并考虑消费价格指数再加上4%的利息拨入他们的个人帐户。1981年至1998年的18年间,基金的平均年收益率为11%(乔斯·派纳拉,1999)。
从本质上讲,中国在1991年推出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并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方式衔接的改革已迈出了社会保障私有化的第一步,即公共帐户转为私人帐户。走不走第二步,什么时候走,当然要遵照中国国情。目前至少有两个前提条件不成立:一是基金运营尚未资本化,二是基金管理尚未市场化。
二、社会保障私有化的理论基础
从经济学发展的角度看,社会保障私有化实质上是凯恩斯主义败阵,古典主义复兴的表现。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宏观经济学一直处于两派纷争的状态。凯恩斯主义认为私人经济存在着协调失灵,需要政府干预;另一个与古典主义相联系的学派,包括新古典学派、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则认为在政府政策给定的情况下,私人经济会达到一个尽可能好的均衡。谁是谁非,难以定论,因为人性的自利(self-interest)与公益(public-spirited),本善(being good)与为善(doing good),社会理性(social rational)与经济理性(econmic rational)始终存在冲突。早在1889年德国政府就率先创立世界上第一部(养老、残废、死亡保险法)。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制度最终形成是在30年代经济大危机时期,以美国1935年罗斯福新政期间制定的《老年退休计划》为标志。整个罗斯福新政都是建立在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必须实施宏观需求管理政策的思想之上的。按照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富人的消费倾向低于穷人的消费倾向,要提高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就应当均贫富,提高穷人收入水平增加社会消费支出,以刺激经济增长。这在当时,社会资源未被充分利用的情况下,效果明显,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可以充分表现出来。罗斯福新政成为第一个美国凯恩斯主义的神话。然而新古典主义认为凯恩斯式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必然扭曲价格机制,超越经济理性。现收现付式社会保障制度的天生弱点,就是以社会理性代替经济理性,在缴费者与收益者比例平衡时这一弱点并不显露,一旦缴费者与收益者比例失衡,如人口老龄化加速、失业队伍扩大、经济陷于滞胀等外生因素产生,这一弱点就会加剧。延长退休年龄、提高工薪税、降低社会保障金给付标准都极其有限,只有遵循个人经济理性,进行私有化,因为:
第一,社会保障私有化能减少“公共地悲剧”。所谓公共物品是指每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导致任何其他人消费的减少,或放宽一点,在对该物品总支出不变的情况下,某个人消费的增加并不会使他人消费的等量减少(阿特金森、斯蒂格里茨,1979)。传统的观点一直认为社会保障是公共物品,甚至是纯公共物品(奥尔Orr,1976;莫拉威茨Morawetz,1977),因为在现收现付制下一旦一项保障方案颁布,凡是符合条件的个人都可以享有,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但严格地讲公共物品还应有一个与前两者相关的特性,那就是“平均成本递减”(黄有光,1979),即多一个人的消费会降低平均成本。而社会保障不具此特性,仅以养老保障为例:X先生早退休或寿命延长,享有养老金的增加,要么减少他人包括下一代的享有额,要么增加下一代的缴费额,不仅不存在平均成本递减,而且从某种角度讲也不存在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与私人物品性质的商业人寿保险无二。社会保障不同于国防等其它公共物品,其公共性的产生是信息的不对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政府特有的稳定社会的职能。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得人寿保险和失业保险市场极易存在市场失灵,个人的有限理性又造成寿命估计偏差和当前过度消费,单纯由市场提供必然低效,更不可能实现收入再分配。于是,为克服市场缺陷,使整个社会的收入趋于公平,公共供应的社会保障才产生。
所以社会保障只是一种私有性公共物品(quasi-public goods),它有公共性,但公共性是外生的。在人的自利性驱动下,公共供应的私有性物品最容易产生过度消费,即“公共地悲剧”。
和商业人寿保险一样,社会保障制度运在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基金的偿付能力。虽然从帕累托效率角度看,不论是在实际工资增长率和市场利率外生的小型开放经济,还是在实际工资增长率和市场利率外生的封闭型经济,只要人口增长率和工资增长率之和小于市场利率,现收现付制总能实现帕累托有效(阿伦,1966;斯普里曼,1984)。简单地理解就是,每一代都替上一代缴费,再通过下一代的缴费增加福利,却不会有最后一代蒙受损失,因为人类生命无限延续(如果并没有地球爆炸等人类悲剧)。但社会保障基金入不敷出,财政不堪负担宣告了现收现付制的失败。早期的保险精算求预见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转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带来的人口老龄化加速的确可以作为社会保障改革的解释,但根本原因是“公共地悲剧”。提早退休人为延长享受养老金的年限,制造残疾人为扩大享受救济金的比例等等对社会保障的过度使用导致福利怪圈的产生:一方面从政府手中拿到养老金和福利支票时喜形于色,一方面发现税负增加又骂口不绝。正所谓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反对现收现付制,最明显的证据就是那些既可以选择公共养老金制度又可以选择市场养老金计划的雇员开始退出公共养老金制度。例如在德国,积极向公共养老金缴费的自雇工人比例已从1985年的62%下降到1995年的22%(阿克塞尔博施一苏潘和赖因霍尔德·施纳贝尔,1998)。社会保障改革自然而然向私有化演化,而私有化的立足点就是亚当·斯密的自利即公益。
第二,社会保障私有化能实现激励机制与社会保障功能的兼容。个人帐户与公共帐户的区别就在于公共物品性的强弱,个人帐户的建立把缴费与收益直接挂起钩来,消除了公共帐户中的激励紊乱。其实,不论是改革前还是改革后,美国、智利、新加坡等开征的工薪税、社会保障税、公积金基本上都是按照个人工资收入的一定百分比征收的。为什么说社会保障私有化改变了融资方式,并能激励人们努力工作,积极参加社会保障项目呢?可以从差别税和均一税的角度来理解:在现收现付制采取的规定收益制下,缴纳得多不一定享用得多,存在很强的共济性,可视为在不同的投保人之间存在差别税率;在完全基金制采取的规定缴费制下,缴费与受益挂钩,缴纳得多消费得多,要消费得多势必缴纳得多,故可近似视为在投保人之间存在均一税率(之所以说近似是因为完全基金制下仍有一个最低保障标准)。根据前人的研究,差别性的税率结构会产生更大的扭曲效应(阿特金森、斯蒂格里茨,1979),而私有化排除了这种扭曲。
社会保障私有化能减少“岗位约束”(job-lock)。对公共养老金计划产生的“搭便车”现象和扭曲效应,人们早有认识,所以各国在公共养老金之外大都建立了企业补充养老金。但企业补充养老金通常以企业帐户形式存在,规定雇员必须为企业服务一定年限才能享有,这无疑增加了劳动力的流动成本,而个人帐户不受此约束,随劳动力流动而流动。这能让雇员感到时刻在为自己工作,并可在流动性很强的劳动力市场上真正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从而激发工作热情。
社会保障私有化还能弱化“政治效应”。许多研究成果已经验性地证明,现收现付制会引起代际间的不公平(莫菲特,1984;奥尔巴克和科特利科夫,1987),那为什么一开始会选择这种制度,在当时理性经济人的远见(forward-lookng)应当也是存在的。托马斯·F·库尔莱和乔治.索瑞斯(Thomas.F.Cooley&Jorge Soares,1999)用政治效应来解释。假定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中人口增长率既定,社会保障会减少个人储蓄增加资本回报率,若把人的生命分为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工作,第四个阶段退休,那么,独有处于第一阶段人群的效用水平随政策变量而达到最大值,处于第四阶段人群的效用水平随政策变量(为正)下降,处于中间阶段人群的效用水平,能够实现内部最大化,第三阶段人群比第二阶段人群更偏好较高的收益,而政策决策权又掌握在第三代人群手里,所以始终难以退出原来的现收现付制度。
一旦通过支付一定成本退出原有制度,这种政治效应立即弱化,将对最年轻的一代形成激励。
同时,共同帐户转为个人帐户,垄断性管理转为竞争性管理并不意味着社会保障向商业保险趋同,它仍依靠以下方面实现社会保障功能:一是缴费强制,二是比例确定,三是税收优惠,四是监管严格,五是最低保障标准。社会保障私有化的一个典型模型是由哈佛大学马丁·费尔德斯坦和达特莫斯大学(Dartmouth University)的安德鲁·塞姆维克(Andrew Samwick)提出的强制性个人退休帐户(Mandatory 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MIRA)。另一个典型模型是由波士顿大学的劳伦斯·考特里克夫(Laurence Kot-likoff)和哈佛大学的杰佛利·塞克斯(JeffreySachs)提出的个人保障体系(Personal Securi-ty System,PSS)。在PSS制度下,个人继续缴纳12.4%的工薪税,其中70%进入个人帐户,并由政府监管下的私人投资公司进行组合投资,另外30%进入伤残和遗属保险。这30%就意味着仍对妇女和残疾人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从而兼顾效率与公平。
第三,社会保障私有化能通过提高运营效率来增进社会福利。从智利经验来看,个人帐户的建立只是私有化的第一步,真正使私有化体现市场效率的是私人基金公司的竞争性管理。垄断性管理转为竞争性管理使得现收现付制下不具生产力的资本变为具有生产力的资本;较高的回报率大大提高工人的福利,这才是社会保障私有化最有生命力的地方。经济人在经济利益上的自我促进(self-advancement),促使投保人主动去寻求业绩良好、佣金合理的基金公司;基金公司以利润而不以公平为目标后自然也会努力提高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社会制度的转型是有成本的,社会保障私有化亦不例外,对社会保障私有化持反对意见的批评家的主要观点是:现收现付制转为基金制必然损失一代人的利益。沃尔宾(H·A.A.Verbon,1988)证明,在一个小型的开放经济中,从现收现付制到基金制的转变不可能是帕累托改进的。如果把最优的融资方式定义在给定的受益水平上缴费率最低,或者等价地,在给定的缴费率下受益率最高,那么,一个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就等价于政府的债务融资。这样,这个制度的帕累托有效问题就变成了一个公共债务政策问题。如果通过公共债务的方式进行转换。那么,如果利率大于经济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之和,转轨的年轻一代将会从中受益,但这是以转轨的退休一代以及将来各代的福利损失为代价的;反之,如果利率小于经济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之和,则转轨时的年轻一代要蒙受福利损失。因此,一旦选择了现收现付制的路径,就不可能在不伤害某代人利益的情况下退出。相对于转轨前的初始状态而言,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制的转轨肯定要产生额外的成本。布里耶尔(Friedrich Breyer,1989)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扩展了沃尔宾的结论:当用基金制取代现收现付制时,要想在不使至少一代人的福利变得更坏的情况下就能补偿转轨中的第一代人的福利损失,一般来说是不可能的。这个结论不仅适用于利率外生以及资本市场完全开放的经济,而且也适用于资本回报由内生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封闭经济。这意味着融资制度的选择必然包含代际间的冲突。不管以什么样的政策进行制度安排的转轨,总是有至少一代人要蒙受损失。通俗地讲,就是在转型过程中总有一代人要缴两次费:一次是在现收现付制下替上一代缴费,一次是在基金制下替自己缴费。
不过这与社会保障基金继续在现收现付制下运行丧失偿付能力相比,如美国估计社会保障引致的债务在4万亿到11万亿之间,社会保障私有化就根本不存在转型成本(米尔顿·弗里德曼,1999)。当然这是从机会成本角度看的。目前各国对转型到底需要多大会计成本没有确切和一致的分析,但对养老金隐性债务有一个估算:智利在改革初期其养老金债务占CDP的比例按不同折扣率算处于40%-130%之间,秘鲁为40%,哥伦比亚为90%,而多数OECD国家为100%-200%,中国由于养老金支出额只占GDP的2%,由现收现付转为部分或全部基金积累的成本比较小(世界银行,1998)。
同时理论研究者还对转型前后整个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回报率和各群体的收益情况进行了比较。通常对穷人和妇女研究较多,因为这是两个经济弱势群体。如果他们的社会保障收益在私有化之后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加,那么改革就是有效的。以美国社会保障私有化对女性的影响为例:据莎莉和斯彼格勒(Ekaterina Shirley&Peter Spiegler,1998)对3577个样本进行研究,其中女性1991名,她们中参加完全私有化和收入分事项目(Full Privatization and Earning Sharing)者的收益与参加公共性社会保障项目者的收益存在很大差异:96.19%的女性在参加私有化项目后收益增加大于2000美元,3.7%的女性收益增加小于2000美元,只有0.11%的女性参加完全私有化和收入分享项目后获得的收益与公共性社会保障项目的收益没有差别。
三、结论
公平与效率是社会保障的两难,社会保障私有化之所以成为世界性的改革趋向,在十它提高了效率又不排斥公平。政府不再作为局内人来实施收入再分配政策,而是以局外人姿态通过强制缴费、比例控制、税收优惠、严格监管和确定最低保障标准来修正市场失灵。公共帐户转为私人帐户,公共供应转为私人供应是对社会保障是私有性公共物品的肯定,是对经济人理性的尊重,它能防止“公共地悲剧”,实现有效激励,更能提高基金运营效率,增进社会福利。
当然,社会保障朝私有化方向发展不等于现存的私有化模式不存在弊病,比如:智利的基金管理公司直接面向公众吸收社会保障资金,整个社会保障基金的29%被用来进行市场营销,经营成本过高(周小川,1999);社会保障朝私有化方向发展也不等于一定要按拉美模式实行激进式改革,对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国家,比如中国,在资本市场不成熟的情况下,渐进式改革可能更稳妥。
关于被子的历史起源是怎样的
墨西哥植棉历史
墨西哥植棉历史更为悠久.当今占世界棉花总产90%的陆地棉棉种都原产于墨西哥,是陆地棉的起源中心.墨西哥被称为“棉花的故乡”.它为世界棉花育种改良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种质资源和野生棉品种,被誉为世界棉花天然的大种质基地.现已确定全世界32个棉属野生种中有9个原产于墨西哥.墨西哥的全国棉花研究中心总部设在墨西哥城.它将收集到的19个棉种的
120个野生和半野生类型的标本就种植在该所的棉花种质资源种植园内.墨西哥从80年代开始,国家农业科研单位和私人农场共同签约设立了专门从事彩色棉育种与栽培的研究课题,近年来很有进展,已培育出棕红色、
土黄色、驼色等不同色彩的彩色棉花.据资料记载早在纪元以前,墨西哥的乌雅族和阿西德克族人已经栽培彩色棉花,当西班牙人
16世纪进入墨西哥南部和尤卡坦半岛时,当地植棉业已很发达,岛民将彩色棉纺成土布,做成墨西哥人爱穿的民族服装在集市上销售大受欢迎.
棉花的历史
人类利用棉花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5000年甚至公元前7000年前,中美洲已开始利用,在南亚次大陆也有5000年历史.我国至少在2000年以前,在广西、云南、新疆等地区已采用棉纤维作纺织原料.起初人们并未认识到它的经济价值.古代著名的 *** 旅行家苏莱曼在其《苏莱曼游记》中记述,在今北京地区所见到的棉花,还是在花园里被作为“花”来观赏的.《梁书·高昌传》记载:其地有“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纩,名为白叠子.”由此可见,现今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棉花,最初是被人当作花、草一类的东西看待的.
棉花传入我国,大约有3条不同的途径.根据植物区系结合史料分析,一般认为棉花是由南北两路向中原传播的.南路最早是印度的亚洲棉,经东南亚传入海南岛和两广地区,据史料记载,至少在秦汉时期,之后传入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区.第二条途径是由印度经缅甸传入云南,时间大约在秦汉时期.第三条途径是非洲棉经西亚传入新疆、河西走廊一带,时间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北路即古籍“西域”,宋元之际,棉花传播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域.
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中国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对棉花的种植和利用远比中原早,直到汉代,中原地区的棉纺织品还比较稀奇珍贵.唐宋时期,棉花开始向中原移植.目前中原地区所见到的最早的棉纺织品遗物,是在一座南宋古墓中发现的一条棉线毯.也就是从这时期起,棉布逐渐替代丝绸,成为我国人民主要的服饰材料.元代初年, *** 设立了木棉提举司,大规模向人民征收棉布实物,每年多达10万匹,后来又把棉布作为夏税(布、绢、丝、棉)之首,可见棉布已成为主要的纺织衣料.元以后统治这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从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可知当时植棉和棉纺织已遍布全国.
由于非洲棉和亚洲棉质量不好,产量也低,所以到了清末,我国又陆续从美国引进了陆地棉良种,现在我国种植的全是各国陆地棉及其变种.
本世纪60年代,许多国家相继开展彩色棉的研究、试验,进入90年代,美国率先在改造利用野生彩色棉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彩色棉,即自然生长的带有颜色的棉花,因其具有天然色彩,无需印染、漂白等我国工序,不仅避免了染料对水质的污染和织物的危害,也降低了工业成本,因而彩色棉织品成为“绿色环保产品”,“市场未来的宠儿”,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卧铺历史美国
在美国坐火车是什么样的体验
我们在美国坐火车 在美国坐火车 来美十几年,生活经常与旅行相伴。
从加拿大到墨西哥,夏威夷到阿拉斯加,我们全家走遍了辽阔、壮丽的北美大地。但带着我们游目骋怀看世界的都是私家车、飞机和轮船。
我们和母国的主要交通工具火车已经相违久远了。那老铁龙沉闷的轰隆声及旷日持久的疲惫感只是收藏在记忆之中了。
生活是不断翻新的。没想到,今年夏天我们却有了两次在美国乘火车的经历,新颖而愉快的经历。
在美国,若与朋友们提起坐火车出门,多数人都会觉得是件新鲜事。问题也会接踵而来:“咱们这儿有火车吗?”“火车都通哪儿?”“坐火车舒服吗?”“贵吗?”“快吗?”“安全吗?”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是啊,都说美国是一个安在车轮上的国家。家家有车,户户开车。
约半数的家庭会有两部,甚至三、四部车。有事一踩油门就走了。
在陆地旅行都习惯自己开车;长途或出国旅行都乘飞机;若想在节假日到海外去浪漫一番,便会选择大型豪华游船( cruiser)。谁坐过火车啊?而且,美国又是一个资讯大国。
但我这个自小爱翻地图的旅游迷却从未见到过一张美国的铁路客运图。身边林林总总都是高速公路图和飞机航线图。
火车与铁路,好像与美国人的现代生活莫不相干。 想法之缘起 可是随着近年油价飞涨,日前竟然冲破4美元/加仑大关(在加州等地乃高达5美元之多)人们都感到沉重压力。
纷纷思辟新径,寻找节省的行路方法。市内短途上班改骑单车、乘公交车;远程则搭飞机、乘“灰狗”(greyhound—美国的长途汽车)。
此时,也有不少人又想到了火车,这个百年前兴盛全美大陆的“老铁龙”。听说,虽然有时间和上的问题,但它经济、安全,浪漫而舒适。
我们夫妇五、六十岁,都是半退休之人。有时间,也有兴趣去领略一下美国火车的现状。
选在五月下“阵亡将士纪念日”这个长周末乘火车。我们打开amtrak 网站,很便捷地用信用卡付款定了票。
票价真的不贵。我是AAA会员(American Automobile Association—美国汽车协会。
每个驾车人都可以加入,享受诸多旅行福利和优惠),又得到10%的折扣。 “美铁”之感受----瑕不掩瑜 三天后登程,我们感到乘火车的第一大好处就是上车方便。
Amtrak的车站大都设在市区中心。从家出发,只需搭一部公交车便可到达火车站。
免去了往日拜托朋友开车送机场的辛苦。Amtrak车站的确不大,无法与庞杂的飞机场相比,甚至比不上“灰狗”车站气派。
它只是一件大屋子,里面简单地分为票口、候车区及卫生间,像是一个大大的studio apartment。这也许就是长期以来火车乘客流量少的一个象征吧。
夜里十一点整,火车由东部丹佛方向开过来了。嗬,还是条双层大铁龙。
两列流线型的机车串联(为备有足够的马力),拖载着十节车厢。灰色的车身配以红蓝两色的上下分层线,显得十分威严和雄伟。
车身上绘有著名的公司标志Amtrak( American Track,正式全称National Railroad Passenger Corporation—全美铁路客运公司,简称“美铁”)及该车的名号California Zephyr。Zephyr是气象学上“西风”之意,我是做翻译工作的,马上就想到将之译为“加利福尼亚风神号”。
这“风神”还真威风,因为它是一列超级班车superliner,肯定设备不菲。果然,我上上下下一巡游,发现它设有全套的座席车、卧铺车、餐车、行李车,甚至观光车。
至于卫生间、饮水处则每节都设,真是应有尽有。 过去在母国大陆乘火车,经验之谈是上车后赶紧找个好座位。
要头上行李架还有空能放物品,最好是靠窗能观景的。那是为了日以继夜的长途旅行作打算的。
但因为人太多,有时运气不好,连座位都没有,还得一路罚站熬到目的地。可今天这也是乘火车吗?那个几乎伴随了我一生的拥挤概念全都化为乌有。
一节可容纳68人的车厢里竟然只有二十多人。大多是银发族和孩子。
自己不愿驾车或不能驾车,便青睐了这安全而又省心的火车。也有少数中青年人看中了这油价高峰期相对便宜的旅行方式。
对美国火车客运的评价向来是褒贬不一。排斥者说它有三大缺点:班次少;常误点(因40%的路段是单轨,需要让车。
一旦调度不良便误时);还有费时间(几十年来未提速,都是140公里/小时。自然不比时速高达六、七百公里的飞机)。
但见仁见智。这些主要基于时间考虑的缺点对于悠闲宽松的退休族来说便无足轻重了。
“美铁”之精神----以人为本 客观一些说,在美国乘火车是瑕瑜互见。几乎所有的乘客都会说,美国火车最大的优点是高度人性化—舒适自在,以人为本。
且不谈坐卧入厕自成一体的卧铺车厢,就说它最基本的座席车吧(coach car),简直要胜过飞机的头等舱。它全部设在列车上层。
座椅宽大舒软,椅背可调节向后倾斜40度,座位延伸部有腿垫(leg rest),前排座后的下部还有可弹起的脚垫(foot rest)。靠背一放,两垫一拉,您就可以仰面躺下享受一个旅行美梦。
每人前方都有一张类似飞机上的折叠桌,无论用餐、看书、写字还是打电脑都随心所欲。头顶上也有类同飞机上的专用调节灯。
甚至在车窗下部的墙壁上还设有每排自用的电源插座,让您充电、用电左右逢。
1935年美国的历史背景
美国刚刚经历,1929年至1933年之间发源于美国的经济危机。
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总统,他主张政府应拿出行动来结束经济大恐慌,随后推出一系列政策暂时解决缓解了许多困难,比如实行了由国家对经济进行广泛干预、调节的“新政”,整顿金融,复兴工农业,举办救济事业等,挽救了美国的严重经济危机,并加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933年11月,美国与苏联建交,对拉丁美洲采取“睦邻政策”。1937年新的经济危机再度出现。次年,罗斯福采用扩大赤字开支的办法,使这次危机有所缓解;1938年秋末起,经济又开始回升。
扩展资料:
美国全称美利坚合众国,原为英国殖民地,后因种种因素逐渐兴起而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北美洲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16-18世纪,正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西欧各国相继入侵北美洲。到了十八世纪中期,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块殖民地,殖民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相对成熟。
但是殖民地与英国之间产生了裂痕,英国继续对北美地区采取高压政策,引起了北美地区居民强烈不满。从1776年到1783年,北美十三州在华盛顿领导下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美国正式诞生,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民主政治的法令。逐步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民族主权国家。
美国独立后积极进行领土扩展,美国领土逐渐由大西洋沿岸扩张到太平洋沿岸。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北部、南部经济沿着不同方向发展。 南北矛盾日益加重。 1861年4月至1865年4月,美国南方与北方之间进行的战争,又称美国内战。最终是北方领导的资产阶级获胜统一全国。
1865年开始了重建时期,逐步废除奴隶制,1877年,南部进行民主重建,制订了民主的进步法令,标志着民主重建的结束。
后来美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大增,两次世界大战奠定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霸主的地位。冷战开始后和苏联平分天下。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美国历史
美国的历史
北美洲的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而追溯美国的历史要从15世纪说起。
1492年航海家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此后,欧洲国家不断向美洲移民。
17-18世纪前半期,英国在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英属殖民地(即后来美国独立时的主要组成部分)。18世纪中期,英国与美洲殖民地之间已产生裂痕。
1775年4月,在波士顿以北的列克星敦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1776年7月4日在费城通过了《独立宣言》,宣布建立美利坚合众国。
1783年英美签约,独立战争结束。美国人民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了独立自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正式成立。 1861-1865年美国国内爆发南北战争,废除了奴隶制。
此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到19世纪后期,美国的工业生产己跃居世界首位;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生产规模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世界最强国。1803-1959年间,美国领土不断扩展,从独立时的13个州发展到现在的50个州。
目前美国的海外领地还有:太平洋的关岛和东萨摩亚群岛;加勒比海中的波多黎各岛;美属维尔京群岛等。
美国的历史
殖民时代 美洲原住民在这块土地上居住了15,000余年。
欧洲从15世纪末开始殖民美洲。1607年,第一个英格兰人殖民区成功地在维吉尼亚州建立。
接下来二十年里,一些荷兰殖民区也陆续建立,包括位于新阿姆斯特丹(今纽约市)和新泽西州的殖民区。在17世纪和18世纪里,英国逐渐占领荷兰人和其他欧洲殖民者的地区,并在美国东岸广泛开垦殖民,建立更多的殖民地区。
除今天的加拿大外,英国在北美洲共建立了13个殖民地。独立在1760年代和1770年代,13个美洲殖民地与英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最终引发了革命战争,殖民地的代表们在1776年7月4日签下了《美国独立宣言》。
在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中,乔治·华盛顿领导13个殖民地组成的大陆军团对抗英军。殖民地在76年的大会中创立了大陆军团,但未授权他们征收税赋和制定联邦法律。
1777年,独立的殖民地正式邦联条例,建立了一个联邦的主权国家、以及行使管理权的联邦政府,并批准了美国宪法。经历艰苦的独立战争后,大陆军团终于击败英军,英国于1783年签下了《巴黎条约》,正式承认美国的独立。
从1803年至1848年,成立的美国的面积几乎扩大了三倍,殖民者们胸怀新的共和国“注定扩展至整个大陆”的理想,朝广阔无际的原野拓展,甚至在“路易西安纳购地”之前便已深入内陆。俄勒冈州和其他地区尚未包含在内这种扩展在1812年战争时遭到了短暂的阻挠,但很快随着战争的胜利而继续进行。
1848年美国赢得了美墨战争,更增强了殖民者们扩展国土的理想。内战随着国家的不断扩展和发展,一个新的问题也逐渐浮现,北方掌控的联邦政府与南方的州政府在蓄奴问题和州权上产生分歧:北方州反对奴隶制度的扩展;而南方州反对北方州干涉其生活方式,因为他们的棉花经济产业是全盘依赖于奴隶制度的。
在亚伯拉罕·林肯于1860年当选总统后,冲突彻底爆发,南卡罗来纳州成为第一个宣布脱离联邦的州,六个南部州也相继分离,于1861年成立美利坚联盟国以对抗联邦政府。美国内战以联邦在1865年取得胜利告终,同时终结了奴隶制度、以及州是否有权脱离联邦的争议。
这场内战成为美国历史的主要分水岭,联邦政府的权力从此大为增加。盖茨堡之役是美国内战的主要转折点之一内战期间的科技发展,加上来自欧洲的大量移民潮,为美国的新兴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以前无人开发的区域开创了许多社区和城市,加速了美国的工业发展以及迈向国际强权的进程。
接着,美国在海外进行了许多帝国主义的冒险,包括在美西战争胜利后吞并了波多黎各和菲律宾,使美国成为世界主要的列强之一。第一、二世界大战与大萧条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爆发,美国最初保持中立;由于德国发动的无限制潜艇战击沉在大西洋航行的美国船只,造成许多美国平民的无辜死伤,激怒了美国大众。
在战争最后阶段美国加入协约国以对抗同盟国。由于历史原因,美国大众对于英国和法国较为同情,虽然有部分德裔和爱尔兰裔反对介入。
为了保护美国投资者和联邦政府在欧洲的大量投资也是美国参战的主因之一。1902年移民者乘船抵达美国大量的移民促成了美国的经济繁荣在美国于1917年参战后,对战局有所扭转,使协约国在1918年获胜。
战后,担心过度卷入欧洲事务,美国参议院并未批准协约国制裁同盟国的凡尔赛条约;相反,美国采取了孤立主义政策。战争使欧洲国家元气大伤,由于战争从未在北美本土进行,带给美国带来大量财富和声望。
在几乎整个1920年代,农产品价格不断降低,工业利润大幅增长,美国经济发展得异常繁荣。这波经济成长还被信贷上升和股票市场的兴盛推波助澜,终于令股市在1929年大崩盘,随之而来的是大萧条。
为了复苏经济,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政府实行新政,大幅增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虽然经济有了很大程度上的缓和,然而新政却没有完全生效,美国经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彻底复苏。
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加入反法西斯同盟以对抗轴心国。接下来的多场战役成为美国历史上代价最高昂的一场战争,然而前线和大后方创造的大量工作机会、以及军工产业带动的生产复苏,使美国经济完全走出了大恐慌的阴霾。
美国妇女也因此大规模踏入工作职场。 在大萧条中南达科他州一处被抛弃的农场冷战在战争胜利后,美国和苏联的冲突逐渐浮现,美国代表的是资本主义和自由民主制,而苏联则代表共产主义和计划经济,苏联的崛起和意识形态的冲突造成了1940年代末期开始的冷战。
两国在许多地区和国家进行一连串代理人战争,包括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几乎触发核大战的古巴导弹危机、以及阿富汗战争。1969年,由于警觉到与苏联的太空竞赛上的落后,美国政府开始大力培养数学和科学的精英人才,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努力下,于1969年第一次成功派人登上月球。
种族冲突在美国国内,城市化的发展逐渐完成,美国社会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持续经济扩展。同时,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现象逐渐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南方。
从1950年代开始,这些歧视受到马丁·路德·金等人领导的民权运动的挑战,最后终于废除了南方各州的种族隔离法律。
美国有多少年历史
美国,全程美利坚合众国,位于北美洲,于1776年7月4日建国,到现在马上就要237年了。
美国建国的历程如下:
美洲原为印第安人聚居地,15世纪末,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开始向北美移民。
英国后来居上,到1773年,英国已建立了13个殖民地。
1775年爆发了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者的独立战争。
1776年7月4日在费城召开了第二次大陆会议,组成“大陆军”,由乔治·华盛顿任总司令,通过了《独立宣言》,正式宣布建立美利坚合众国。
1783年独立战争结束,1787年制定联邦宪法,1788年乔治·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
1812年后完全摆脱英国殖民统治。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墨西哥队。墨西哥对未签约国征19%税》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qiumeng.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uqiumeng.cn/wenda/1374537.html